小区厨余垃圾零废弃!黑水虻成消解垃圾小能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鹿杨

2022-06-21 18:39 语音播报

城事

短短8天内便可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垃圾,产出的粪便再加上落叶、枯枝等绿化垃圾以及腐熟肥料又可以发酵成营养丰富的肥料土。近日,海淀区西山庭院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站迎来升级改造,成千上万只黑水虻成为垃圾分类处理站的“上岗员工”,依靠它们,小区平均每天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了100%就地资源化。

黑水虻站

黑水虻站墙面彩绘由业主和孩子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西山庭院小区的东南角,一座周身布满手绘图案的小房子映入眼帘,小房子上写着“黑水虻站”的字样,右侧连接着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左侧还摆放了一个大型鱼缸。“童趣”和“自然”是这座特别的垃圾分类处理站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黑水虻站

西山庭院小区的环境监控主管是来自万科物业的林满,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他,向记者介绍起这间垃圾分类处理站的特别之处:“2000人的常驻社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在这个处理站里被全部分解,秘密就在这些小虫子身上。”在林满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黑水虻站,15个像书柜一样的装置整齐排列在房间内,工作人员取出一盒经过粉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孵化出的黑水虻幼虫正在垃圾中蠕动。林满一边指着这些幼虫,一边介绍,它们会在温度为35摄氏度、湿度为70%的书柜中不断进食7至9天,达到蛋白质含量最高稳定期后,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筛分。

黑水虻站内部

对于剩下的黑水虻幼虫粪便,工作人员会再加上落叶、枯枝等绿化垃圾以及腐熟肥料按最佳堆肥比例混合放入堆肥箱中,经过约1个月的发酵后,就变成了营养丰富的腐熟肥料。“小区内社区花园所使用的肥料都来自于这里,也就是说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又回到了小区里,形成了循环利用。”林满说。

在恒温恒湿的养殖柜中,黑水虻幼虫正在忙着吞食厨余垃圾

除了对黑水虻进行“书柜式”养殖外,西山庭院小区还探索出了一套“鱼菜共生系统”,摆放在驿站左侧的鱼缸就形象地展现了这一系统的工作方式。小区物业中心经理吴海波介绍,黑水虻幼虫是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鱼,鱼粪经硝化菌分解为植物营养,由此形成了一个“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系统。“鱼苗投进养殖缸,没多久就可以长到两三斤重,物业会把鱼送给一些参加公益活动的居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吴海波说。

西山庭院的鱼菜共生系统,养殖桶里的罗非鱼游来游去

记者了解到,西山庭院小区早在2010年就成为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单位。2018年,西山庭院小区引入了黑水虻养殖机制和堆肥处理等技术,开始探索用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通过对黑水虻站的二次改造,小区全年产生的约70吨厨余垃圾均可实现零废弃,平均每天约200公斤的厨余垃圾100%就地资源化,产出40公斤左右的虫粪还可以结合园林废弃物进行堆肥。

此外,经过升级改造,原本通风量为500至800立方米/小时的排风系统,进一步升级到2000立方米/小时,这使得厨余垃圾产生的难闻气味基本消失,在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身处黑水虻站内基本闻不到太大异味。小区里的黑水虻站也吸引了一群热心环保的业主和孩子,他们用彩色画笔将黑水虻站装饰一新,“今后,这里也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欢迎更多孩子来学习垃圾分类及环保知识。“吴海波说。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