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情怀!总书记在京植树时,一个故事令人动容
北京日报 | 记者 朱松梅

2022-06-28 06:24


叶如陵(左)成为冬奥志愿者。

每逢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总要在京城择一处植树点,挥锹培土、围堰浇水。植树的故事镌刻在树的年轮上,也烙印在一同参与植树活动的首都群众心坎儿里。

像家中长辈一般亲切,像身边朋友一般友善,是干部群众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印象。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麦子店街道社区志愿者郭爱华曾参与2015年植树活动,“他好像大家庭里的长辈。”

“总书记唠的都是家常话儿。比如他说,几十年前北京人出门得戴厚布口罩,防风沙。现在,走到哪儿都是绿。”后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鲍迎杰感受到,总书记就在京城市民身边。

“看到习爷爷走过来,我有点儿紧张。不过当他跟我们聊起天,我一下子就放松了,感觉他就像自己的爷爷一样亲切。”大兴区第二小学的学生王慕涵说。

总书记种树不是外行,参加义务植树是实实在在去劳动尽责,绝不是走过场。2017年总书记植树时,某园林绿化公司的工作人员彭楠也在现场:“总书记围堰培得细致平整,很专业。”“铁锹一上手,立马儿就能看出总书记是种树的‘老把式’,一招一式都地道!”2022年春,黄村镇副镇长吕征曾与总书记同种一棵树。他说,自己曾见过总书记在宁德的一张照片,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几十年过去了,总书记初心不改,他劳动的身影跨越时空,重叠在一起。”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为植树活动选址和择苗。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理念,给首绿办的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植树点要在造林规划中选,不单独安排,没有高规格,也不搞特殊。”首绿办义务植树联络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植树所用的铁锹、水桶等工具全都不是新置办的,而是就地取材,只要没毛刺、没开裂、好使好用就行。不仅工具普通,栽植的也都是一水儿的“圃苗”,也就是一般规格的乡土树种,既不名贵也不高大,好养活,易成材,生态效益高,碳汇能力强。

这一切都在传达着总书记的理念:他是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来植树尽责,和首都群众撸起袖子一起干,不断把美丽中国变为现实。

同种一棵树,共话民生事。热火朝天的劳动中,领袖和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呼家楼北里社区党委书记殷金凤说:“总书记问的谈的,都是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事,社区绿化、绿色出行、节能节水节粮,还有居家养老。”

“总书记问村民都上楼了吗,回迁房有多大面积,还问了村里的产业、乡亲们的就业。”来自东八间房的李昆讲述了村子的新变化,还指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榆树告诉总书记“过去家就在那儿。”

一个故事令人动容。

那是2015年,总书记在京植树时,时年75岁的志愿者叶如陵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曾扎根西藏从医31年,退休后回到北京,志愿服务社区15年。

时隔七年,老人仍对总书记的每句话记忆犹新,回忆当年仍然心情激动。“当时,我把自己的五星级志愿者徽章送给了总书记。他握住我的手,说:‘向您学习!这枚徽章是个很高的荣誉,我会好好保存。’”叶如陵说,这对他和志愿者们是莫大的鼓励。如今他已到耄耋之年,仍然定期在社区开展义诊,今年初,还成为了冬奥城市志愿者。“总书记的鼓励一直在我心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为祖国、人民奉献爱心和知识。”

青少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一年又一年,总书记的拳拳之心就藏在一次次叮嘱里。

2022年,黄村植树点。“习爷爷说,你们要好好长个儿、长壮实!”大兴实验二小的赵雨欣同学说。

2021年,孙河植树点。总书记见几名佩戴红领巾的孩子正在种树,高兴地说:“你们三个都不戴眼镜,这挺好的!”他还鼓励一名视力2.0的男生,说:“你将来有希望当宇航员!”

……

山高水长,初心不改。植树十年,总书记的坚定步伐和真挚情怀,在京华大地上历久弥新。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北京篇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