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17:44
“可以说华谊嘉信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切换到了发展的频道。”在7月6日举行的媒体恳谈会上,北京市首家重整成功上市公司福石控股董事长陈永亮别有一番感慨。作为重整过程的亲历者,他直言,“今天来看,当时留在北京这个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福石控股前身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谊嘉信。华谊嘉信注册地在石景山区,2010年公司以当时最大线下营销服务机构之一的身份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并于2014年全资收购业界排名前列的迪思传媒。不过,从2019年起,由于在经营中未及时规避相关风险,加之疫情对于传播行业的整体影响,华谊嘉信业务和财务一度陷入严重困境。
2021年,华谊嘉信实施破产重整,短短49天时间高效推进,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全面完成重整,实现涅槃重生,成为北京市首家重整成功上市公司。今年4月,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后又成功“脱帽摘星”(即股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嘉信”变更为“华谊嘉信”),并于7月4日更名为“福石控股”。
“北京市和石景山区两级政府担当作为,为了高质量发展他们愿意承担压力。”回顾重整过程,陈永亮对这一点有切身体会。
原因在于,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重整,需要一系列前置流程,比如说公司所在的区政府要对重整方案进行把关,并要出具因上市公司重整有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处理预案,这些都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重整还要上报市政府、中国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审批。
“重整效率特别高,只用49天就完成了。”从2021年10月28日北京破产法庭裁定受理重整申请,到2021年12月16日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华谊嘉信这一重整过程仅仅历时49天时间。福石控股原来做过很多困境企业的重整重组,陈永亮说,从全国前些年的重整案例看,一般平均时间要超过178天。“北京速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全国平均速度。
高效率重整的背后,是北京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陈永亮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重整过程中的一天晚上,已是半夜12点多,他的手机突然响了,一看来电是石景山区的分管区领导。陈永亮当时还挺纳闷:是不是我们企业在石景山出了什么状况?
接通电话才知道,原来是政府在关心重整推进的有关程序,希望能帮企业顺畅完成重整。不仅如此,陈永亮也是后来才知道,重整那段时间,多位市领导也经常晚上加班研究和协调重整工作。“因为我们是北京首家重整上市公司,又要走市场化、法治化道路,所以会面临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他说。
“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主动服务上门,这一点很了不起。”经此重整,企业在北京真切感受到政府的服务心态,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心诚意彻底打动了陈永亮。最终,他下定决心把企业总部迁到北京,把家也安到了北京。
重整为公司引入逾8亿元偿债资源和运营资金,成功化解逾12亿元公司债务,职工债权和税款债权获得全额清偿,约两万名股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公司1000多名在京员工的就业岗位也保住了。
通过司法重整,一度濒临退市、破产的上市公司,摆脱了债务危机和流动资金的困境,开始逐步恢复活力,并谋求主营业务的升级。福石控股首席战略官、全资子公司迪思传媒董事长黄小川介绍了公司新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公司未来将升级为一家营销并重、人与科技并重的科技营销传媒集团,进入元宇宙营销领域。
7月6日当天,福石控股还与国资背景的北京市石景山区现代创新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等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元宇宙+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
“现在挑战主要是发展的挑战,因为刚刚完成重整,尤其又叠加疫情这些客观因素影响。”陈永亮表示,尽管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对未来充满信心,公司历史上积累了比较好的基本盘,重整后卸下各种各样的历史包袱,现在可以轻装上阵,员工队伍士气高涨,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来源:福石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