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6:14
察右后旗明德小学5年级学生温佳怡,去过最远的地方是300多公里外的包头市,最近却在思考上万公里外的比萨斜塔是怎么变斜的。
这是学校课后服务“升级”带来的变化。在课后服务中,因为科技赋能,边远地区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甚至同上一门课,这样美好的愿景正在走进现实。
2022年春季学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的3所小学,和北京的一些小学开展了同样的课后服务活动。
因为飞象双师素质课堂,教育资源实现区域间的流动和均衡,不仅学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老师们也受到新理念、新教法的洗礼。
课后服务有了“新花样”
温佳怡最近一直在思考,比萨斜塔是怎么变斜的。她知道,比萨斜塔在上万公里之外,比她去过的最远的城市包头远得多,然而因为有双师课堂生动的视频、精彩的讲解、配套的手工活动,她感觉比萨斜塔如在身边一样熟悉。
周二放学后,该校5年级的学生们掏出建筑材料包等待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在课后服务时间,他们将会通过视频双师课程,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畅游。学习比例尺、画平面图、制作建筑模型,知识讲授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明德小学所在的察右后旗,以火山草原闻名。地处边远的学校,教师数量有限、专业集中,难以满足提供丰富课后服务的需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副校长魏栋说,之前老师发挥专业特长,开设了体育、美术类的课后服务,但是学生多、功能室少,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
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开始与察右后旗进行京蒙协作,来自朝阳区的挂职团队了解到察右后旗的几所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迫切需求后,将北京一些小学使用的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引进察右后旗。线上专业教师讲解,线下带班教师辅助,信息技术与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促进了区域间教育资源流动和均衡。
科技赋能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不仅丰富了边远地区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也为城市里学校的课后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美育特色学校,学校在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活动时,希望通过科技赋能来补充原有课程,飞象双师素质课堂涵盖自然科学、思维训练、传统文化等九大主题的课程体系,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田孝贤说,现在学校的课后服务更丰富、更便捷,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校外老师无法入校,有了双师课堂,本校老师依然能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后服务。
教学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方向
当看到班里最内向的小女孩,下课主动叫同桌一起出去玩,白音察干第一小学教师杨敏特别激动。“孩子们在双师课堂上学习了情绪管理,矛盾变少了,不爱与人交往的学生也开始融入集体。”杨敏说,之前学生们闹点小别扭、出现情绪问题,老师虽然能发现,但不知道怎么帮孩子理解情绪、调节情绪。
学生和老师的需求成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一个导向。魏栋说,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缺少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对飞象双师素质课堂的课程进行调研后,学校选择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展“识情绪善社交”这门课程。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白音察干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母琳铄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道歉。“道歉不是丢人的事,也是一种沟通,所以不能用生气的语气道歉。”母琳铄认真分享着学到的情绪管理小妙招。
在白音察干第一小学,曾经以作业辅导为主的课后服务时间,今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的学生在《哇!建筑》课上动手搭建故宫、埃菲尔铁塔的模型,还在学校办起了展览;有的学生跟着视频课程中的“阳阳老师”学习情绪管理,学会了如何交朋友、怎样缓解压力。
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双师课堂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不同主题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分别达到知识面拓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专业技巧提升等多维能力目标,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里屯分校德育主任侯海涛说,低年级的孩子“遇见”恐龙、和艺术大师“对话”,中高年级的孩子在建筑模型制作中锻炼动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既有通识类、技能类课程,又有项目式学习,分级课程设置使学习更贴合孩子的成长。
拓展教学思维,老师也爱听
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配合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后服务,也拓展了老师的教学思维。
几个月前,明德小学刚开展双师课堂时,有不少老师向教导主任闫鑫反映“不知道课上自己该干吗”。闫鑫说:“一些老师觉得双师课堂就是放放视频,听线上老师讲课,找不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
“线下老师要辅助学生进行活动,有的学生一时没听懂,老师可以暂停视频补充讲解,也可以灵活设计一些环节与学生增强互动。”闫鑫说,学生身边的带班老师是学习效果的最近观察者,要发挥好引导、补充的作用。
双师课堂上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老师也在学习。侯海涛说:“双师课堂丰富了老师的专业知识,老师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
闫鑫也认为,双师课堂常有跨学科知识融合,能锻炼老师的全科思维能力。“我们的老师之前更注重知识类的讲授,各学科的内容是分开的。然而线上老师的教研,更注重知识的发散与融合。”
闫鑫举例说,比如学习比例尺时,除了讲数学知识,还和地图上的比例尺相结合融入地理知识,又让孩子们给教室按比例画平面图,增加了实践教学,对我们进行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有很大启发。
明德小学语文老师徐峰常和学生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线上老师的专业讲解。“孩子们对各式各样的建筑感兴趣,我则被全科思维下的教学方法所吸引。以后讲语文课的时候,也可以融入历史、地理,甚至数学、天文的知识。”
【半月谈评论】
帮助孩子们奔向更好的未来
评论员 秦川
教育是国之大计。各地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教育不均衡是客观存在,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普照城乡每一个孩子,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有精彩课堂?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至,催动各行各业发生深度变革。如何让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革新,探索打造优质丰富的素质课堂?
凡此种种问题,都需要从创新中寻找答案。非创新无以适应时代需求,非创新无以实现多方共赢。科技赋能,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正如我们在察右后旗部分学校看到的那样,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科技赋能、平台加持、资源共享、双师课堂……这些初见成效的探索为教育变革提供了一种看得见的新可能。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一把火”。借助更多的力量播撒火种,帮助孩子们奔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