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19:13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获批实施。杨坨东街、上园北街、潞河湾路……规划中近半数道路地名为利用老地名命名,在文旅区等组团,原有村庄名称也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来。
地名是基本公共信息,更是鲜明文化坐标。很多老地名蕴含着民俗、语言、地理等文化印记,是斯土斯民的记忆原点。对于北京这样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来说,那些或是浪漫优雅,或是通俗质朴的地名,往往都蕴藏着一个故事、一段时光。皇城古都的风云跌宕,市井人家的柴米烟火,百花深处,阡陌人生,彼时来路虽不可见,但透过一个个地名,依然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响、追寻城市的脉络。
留下老地名,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守护乡土家园。虽然随着城市发展变化,基础设施不断翻新,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地名的动态调整实为常态,但其中凝结的记忆和情感不该随之散轶。在新与旧、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珍视包括老地名在内的每一处历史文脉的呈现,是对岁月变迁背后代代积淀的最大尊重。
今年5月起施行的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近些年来,保护传统地名也成为北京擦亮古都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大抓手。比如,用曾经消失的老胡同名字来命名“无名路”;公布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铁辘轳把”“东四块玉”等老地名重返公交站牌……一系列举措守住了京味儿,也给了悠悠乡愁以栖居之地。当然,从更大视野看,留住老地名不是放个牌子就了事。用心挖掘老地名背后的风物人情、城市故事,才能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地名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在传承中守护乡愁乡情,城市发展也会更加自信、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