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日子,火红,热烈。把半年抗疫防疫的时光浓缩,如酒一样封藏。
7月16日,“千年窑火酒器传奇”展在大兴区文化馆展厅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别具高格的酒器历史文化和古陶瓷发展史展,也是大兴民间收藏文化走向大众化的一次文化展示。这次展览是大兴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历时两年,将分散在众多藏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酒器收集整理形成本次展览。展览尽力做到维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化延续性,筑牢文化安全底线。同时也是探索“民间收藏”与展示利用,助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次尝试。迷人的中华古代酒器艺术品,不仅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殷实财富,还是研究陶瓷史、拓展藏品交流平台,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载体。
展览设计上,以正红色为主色调,整个展厅彰显出大气、浑厚、沉稳的视觉形象。展品选择上尤为突出,从区域分布、色系设计、功能定位、产品展示等综合角度,尽显酒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品牌底蕴,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彰显酒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有着六千年的文明史和礼仪文化。有酒则必有酒器,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酒器“为器虽小,而在礼实大”。酒器按质地划分,分为陶器、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象牙器等十二种,根据用途又分为即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六大类。本次展览以盛储器为主,收集了汉、隋、唐、辽金、宋、元、明、清及近代酒杯、酒壶、酒盏、酒海等盛酒器100余件以及大兴本地黄酒、醉流霞等著名酒品,通过不同历史时期酒器的发展,体现社会变迁民众生活的样态。
本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中,年代最久远的,当属材质为夹砂陶商周国时期的酒碗,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的用途是平时祭祀敬酒和饮酒吃饭等多种用途,当人们最初饮酒叫做吃酒。由于当时是把野果等食物储存,在取出来时发现腐烂发酵形成黏稠狀,未经过滤,直接食用,这是酒的雏形。所以,就有了吃酒一词,直到现在江浙一带的部分地区仍然叫做吃酒,直到黄酒的出现才改为饮酒。吃酒的叫法一直沿用到宋朝,此时已经普遍懂得了过滤,就有了武松:酒家,再筛一碗。这是筛酒的由来。”收藏家鲍维江动情地介绍:“汉代的陶制耳杯,因形状像人的耳朵,后来被称作耳杯,当时叫做羽觞杯,汉代陶器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艺和形状也更加考究,工艺的提高、丰富的形状也增加了文人骚客的吃酒吟诗的兴致,于是就有了曲水流觞这一带有娱乐性质的饮酒方式。”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上巳节,文人雅士利用引水环曲成渠,将盛酒的杯子漂浮于水面,从上游放出,缓缓漂流而下,当杯子经过宾客面前时,取来一饮而尽,并吟诗作赋,以此助兴。王羲之的兰亭序对此有记载,唐代杜牧有‘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的诗句,张籍的《流杯渠》:‘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似知人把处,各向面前来’。这就是曲水流觞的由来。北京故宫宁寿宫花园设有流杯渠,曲水流觞到清朝末年逐渐消失。”
这是一次酒器文化典故与美学、伦理学的哲学的时空对话。在现场,记者看到,有汉代越窑的青釉盘口壶、晋代的堆塑盘口瓶,还有唐晚期青釉壶、唐代邢窑绿釉执壶、金元时期比较经典的酒器--梅瓶和玉壶春瓶多种不同器型在这里演绎,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在展览厅的地面上有件酒坛,讲解员说,这个酒坛盛着壮烈的民族情怀。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出征前的酒坛也是战死沙场后盛放骨灰的器具,为我们祖先的血性和爱国点赞。
沿着展厅参观,再下面是五子登科坛,与前面的悲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它是用于结婚嫁女、生子,本家或朋友用来祝贺之用,特别是女儿出嫁是必须要有这样的一坛酒做陪嫁,所以这样的坛也叫“女儿”,与此相近的还有指日高升、连中三元等等,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器具叫嘟噜瓶,因为口小,短颈,圆腹。倒酒时产生嘟嘟的声音,因此得名,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酒器。”“宋元斗笠盏是当时的精品,属于耀州窑,在碗类中造型比较独特和经典的一个品种,口大,足小,器身外墙平直。深受文人雅士追捧,直至清代多做为官窑样式烧造。“属于达官显贵用品,有几件青花龙凤题材 , 初期用于出嫁女子回娘家礼品酒,后来逐渐演变,广泛用于走亲访友。”鲍维江耐心细致的讲述让参观者陷入了美于意、血与火、情与理的陶冶之中。
在展览的最后篇章,展出的是具有红色基因的大兴酒厂产品、多年来获奖证书和申遗相关材料。
大兴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大定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南宋官员出使大金,撰写的诗文中也曾证实金廷烧锅“金澜酒”的存在。元代烧酒称之为“阿剌吉酒”,专供皇室。明朝中、后期,烧酒改称“京师之烧刀”。清末民初,烧酒品名繁多,出现了老白干、烧刀、裕兴烧锅等。
“京师之烧刀”以度数高、爽口、醇厚而闻名京师。从而证实“烧刀”从这时起,即已取代了元廷的“阿剌吉酒”。
据《北京通史》中记载:明代北京民间酿酒业很发达。这种民间酒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京城民间作坊酒,专供销售的;一类是京城人自酿自饮的。最流行的是用高粱酿制的白酒,又称“烧酒”,亦称“烧刀”,为京都制酒业之大宗。清末,已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之说。但京城九门之内不许酿酒,烧酒作坊都远在郊区。按区域划分,京城以东的通州、香河一带,所酿之酒称“东路烧”;门头沟及京西之地称“西路烧”;黄村及附近地区称“南路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路烧”酒。 尤其是北平烧酒中,除了“裕兴烧锅”“白干”“烧刀”“高粱酒”等老烧锅,又出现了新品“二锅头”。
解放前,北平白酒中没有“二锅头”。1949年,由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北平酒业分公司,收编了著名的老字号“源升号”“同泉涌”“永和成”“同庆泉”等十二家老烧锅,成立北京酿酒实验厂。生产出的白酒方定名为“二锅头”。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改称北京,酒类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北京酿酒实验厂一家独大,二锅头很快占领了市场。当时,天津、河北、江西等地专卖公司也曾生产过二锅头。但最终二锅头这一酒品名,却成为北京的专利。尤其是在称谓上,北京人叫“二锅头”,外埠则称北京产的二锅头为“北京二锅头”。自此,京师已传承八百年的“金澜酒”“阿剌吉酒”“京师之烧刀”“烧酒”,及一脉相承的南路烧之“裕兴烧锅”,都被崛起的“北京二锅头”取而代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溢泉涌烧锅”随军迁址黄村海子角,接收了当地的“裕兴烧锅”。为了有别于过去,更名为“黄村制酒厂”。当时,大兴黄村还归属河北省,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对酒类实行专卖。南路烧中的其他几家老烧锅,像“同泉茂”“大德兴烧锅”等先后关停。“裕兴烧锅”则因历史悠久,并已与国营“溢泉涌烧锅”合为一体,变更为国营“黄村制酒厂”,得以保留。“黄村制酒厂”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既具有历史传承,又拥有红色血统的制酒厂。
“经过这次亲身体验,让我们对大兴酒文化非遗的历史沿革、中国酒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无论是我们酒礼的习俗,还是酒器工艺,每一项都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实物形态上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底蕴。”参与现场互动的王女士兴奋地说。
“活动不仅弘扬了大兴酒文化传统,也进一步强化了市民群众的传统节日保护和传承意识。”
“说到历史悠久,让我首先想起了我们的酒文化,说到酒文化就不得不提承载酒的器物了,每一件器物都蕴含历史故事或社稷祭祀场景、精彩故事片段,都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整个互动环节,参与者无不兴奋,感慨良多。
“古与今的取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直是馆藏文化与非遗传承的主要论点。以实物承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和现代社会协调融合,另一方面要对现代社会价值观进行诠释、引导和阐述。”大兴文化馆馆长侯文学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随着新国门意识的不断渗透,民间藏品展示日益显示出时代意义,大兴文化遗产激活馆藏、精品民宿的非遗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可以提供生活规范、文化底蕴,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不能让民间的收藏‘躲在深闺人不识’,要让文化遗产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侯文学补充说,“随着防疫常态化,我们正考虑‘云展览’的便捷安全性。‘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将文物和展览搬上云端,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记者获悉,本次展览是大兴区文化馆推动全区馆藏文化快速发展之举,立足于群众文化需求,通过实物展示和非遗文化故事的展示,将民间收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加强非遗保护,“活”化优秀传统,促进文化传承。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本次展览以“千年窑火 酒器传奇”为主题,以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发展和陶瓷史历程为纽带,以丰富多彩的实物展示,带领着广大市民群众一起了解学习酒文化和陶瓷文化遗产知识,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兴趣。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随着大兴国际机场的“动力源”外溢效应,大兴的酒文化正在进一步走出国门,将进一步呈现出强大的品牌拉动力,未来,大兴民间收藏也将在全国化、国际化的进程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新国门之下的文化遗存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以古人之审美状态,开当下生活之生面。如今,大兴收藏呈现在众多民间博物馆里、陈列在收藏家个人手里,大兴将以政策法规为导引,激活市民的情感空间,唤醒大兴人民的文化记忆。
本次展览由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大兴区文化馆主办。为期一周的展示将给大兴人民带来一场文化赋能、文化点亮生活的精彩展现。
记者:赵亮、王虹霖、任鑫
编辑:郭恒
监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