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16:46
熟悉北京老照片的朋友都知道,民国时期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德国女摄影师——海达·莫理逊(Hedda Morrison)为老北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莫”。今天,我们接着讲讲“小莫”的故事
摘下皇冠的人
上期最后说到,在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后,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赌气离开了袁世凯,去南方转了一圈,他在这个时期看到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蔡锷、唐继尧在云南起义讨伐袁世凯,甚至作为袁世凯嫡系的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等也深为不满,他分析,如果任由形势的发展,就有可能发生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的可能。
他就又急忙从南方赶回了北京,并立即告诫袁世凯:“现在中国正处于严重的危难之中。扭转险境的唯一途径,只有你明确宣布放弃复辟帝制。”
莫理循与中国友人。
终于在莫理循的劝说下,众人的反对声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退位,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袁世凯称帝83天的闹剧落下了帷幕。
对于莫理循在袁世凯放弃帝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用一位传教士给莫理循写信说清楚:“我祝贺你对人类做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你在我们珍爱的中国大地上,最近的事态演变中,发挥的影响绝非任何人所能做到。愿你的名字,作为从不受他所谓的臣民特别爱戴的皇帝头上摘下皇冠的人,而永垂青史。”
劝中国参加一战
在恢复中华民国之后,莫理循看到从1914年7月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一年多了,莫理循判断"协约国"一定能胜利,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了,就力劝中国加入"协约国"的行列,虽然当时已经有很多中国人作为劳工,在为协约国干活,但是如果不以国家的名义加入协约国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中国是无法分享战争胜利果实的 。
他在给袁世凯递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列举了参战的十二种好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升中国的世界政治地位;二是可以借此振兴中国的经济。但可惜的是还没等政府讨论此事,袁世凯就病死了。
不过万幸的是当初袁世凯聘任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担任的是民国政府的政治顾问,不是袁世凯个人的顾问,所以袁世凯的去世并没有影响莫理循在民国政府继续工作。
中间的就是莫理循
在袁世凯死后的一个多月后,莫理循再次向继任总统黎元洪呈送了关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备忘录,他开始劝说黎元洪参战。可是没想到黎元洪对于中国参战一直是反对的,而且因为对德宣战问题正与当时的总理段祺瑞吵的不可开交呢,段祺瑞主张宣战,黎元洪坚决不同意,这就形成了当时著名的"府院之争"。
后来,莫理循看到段祺瑞虽然只是总理,但是有军队的支持,是有实权的,又是同意参战的,就在1917年2月8日,又向段祺瑞递呈了关于中国参战的备忘录。
在段祺瑞的同意之后,在2月24日,莫理循接受《大公报》采访,发表关于中国参战的谈话。3月4日,中国政府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终于在1917年的8月14日,在是否参战问题上徘徊了两三年后,中国明确宣布对德国宣战。这是莫理循担任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的4、5年里积极主动完成的又一件对推动中国发展,起了很好作用的一件大事。
莫理循文库遗憾流失
与此同时,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莫理循的夫人也为他一连生了三个儿子。
莫理逊和他的三个儿子:伊恩(左)、阿拉斯戴厄(右)和科林(中)。莫理逊去世后,三个孩子在英国长大,他们都与中国有一段不解之缘。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1919年的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协约会议,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本来在伦敦养病的莫理循抱病前往巴黎,出任中国代表团的政治顾问。在他病重之际,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修改文件,努力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
又过了一年多,1920年5月底,58岁的他在伦敦死于胰脏病。他的夫人杰妮按丈夫愿望卖了北京的房子,把莫理循的档案统统捎给了悉尼市的米歇尔图书馆,把三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英国的亲友,让他们接受英国教育,其中就包括不足10岁的阿拉斯戴厄。
1923年,34岁的杰妮由于过度悲痛,竟也随夫而逝。莫理循在中国生活20几年,他做了大量的有利于中国的工作,对外部世界正面的宣传了中国,而且还拍摄了大量的十分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一直流传至今,被我们传阅。
另外,他还有一项了不起的重要文化成就,就是由他收集、购买的约24000册藏书、文献3000余幅图片、资料构成的莫理循图书馆,这对于莫理循是宝贵的知识与财富,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们,更是无价之宝。
1910年莫理循西北行拍摄的嘉峪关
莫理循本来是希望能把图书永久的留在北京,可是那时候的中国,几乎没有看到这些藏书的重要性,即使有个别人知道这些书的价值,也没钱收购,或者因为军阀混战,而没心思收购,在1917年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将藏书卖给了日本的岩崎久弥男爵,他想,这样至少可以把这些资料留在亚洲。
莫理循与日本收购人员合影,其实他原本是想把自己的收藏留在中国
.这位日本人为此在日本东京都的文京区建了一座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图书馆,最初的名字叫作"莫理循文库",后来改名为——东洋文库。这座图书馆非常清楚莫理循藏书的价值,所以一直妥善保管至今,但是那已经是小日本手里的宝贝了,我们中国人要想查阅,经过人家同意,东渡日本之后才能观看、使用莫理循文库,这就不可避免地制约了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
可能外行人觉得不看莫理循的藏书就能够制约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水平了吗,有那么严重吗,但是懂行的历史学家们是将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和敦煌文书相提并论的,这足见其在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这些藏书的重要作用。
莫理循南下时拍摄的皇后大道
迷人笑靥征服莫家二公子
关于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故事,我就和朋友们说到这里,下面我要翻回头来,和大家继续聊海达·哈默与阿拉斯戴厄的故事,自从阿拉斯戴厄从上海来到北京,到紫禁城游玩了一次之后,就钩起了他对小时候在北京生活的回忆,他就想在北京度过这几个月的疗养期,他大哥伊恩让一位久居北平的朋友帮忙给弟弟找住处,这位朋友就把阿拉斯戴厄介绍给了英国的毕珀(博)女士,毕珀女士就同意阿拉斯戴厄在北平期间住到她家里去。就是海达·哈默每天为毕珀做助理的地方。
海达·哈默
阿拉斯戴厄对于这处住所很满意,立即动身回上海取了行李,然后坐船经青岛回到北平。当他再次来到毕珀女士的房子时,就见到海达·哈默。毕珀女士说,这是我的助理,我希望你们将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使阿拉斯戴厄逐渐意识到海达·哈默是一位极不平凡的女子,她的骄人的职业成就,与她的残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这是她作为生命强者的胜利的微笑。
由德国人哈同(Hartungs)夫妇开办的阿东照相馆,开在东交民巷,小莫是这里的摄影师。
这种微笑感染也征服了阿拉斯戴厄。他称之为“迷人的笑靥”。海达尽管跛行,却生性好动。每天带了阿拉斯戴厄穿街走巷,到公园溜达,上城墙散步。也逛遍了古董文物店与庙会,尝遍了各式各样风味的饭馆与茶馆。两人彼此陆续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几个月之后,阿拉斯戴厄膝盖的伤完全好了,但是他已经离不开北京城,更离不开善良、聪慧、对他体贴入微的海达·哈默了。
小莫在沦陷北平
很幸运地,他在驻北京的英国使馆里谋到了一个差使,是在大使馆里的一个情报部门里担任密码官员。本来他希望就这样与海达在北京踏踏实实地生活了。可是没想到平静的生活仅过了一年多就结束了。
1941年12月8日,阿拉斯戴厄去英使馆上班时发现日本军队已包围了使馆。他感觉事情不妙,使馆里也停止了情报工作,并且烧毁了一切密码文件和可能引起日本人怀疑的物品。种种征兆使他感觉事情不妙,紧接着因为他在使馆的职务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引起了小日本的怀疑,日本人不认为他是英国的外交人员,而是伪装成平民的英国军人。要求必须把他遣送回英国,他不得不与海达分别了。
谁也不知道这一别有多久,甚至是不是永别。阿拉斯戴厄回到英国之后,在1942年8月初,真的加入了英国军队从事情报工作,他在英国驻印度加尔各答的领事馆与英国驻中国重庆大使馆等地的开展秘密工作。一直工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时候他的职务是一名上尉军官。
小莫1945年拍摄的北京四合院
在阿拉斯戴厄离开北京之后,海达·哈默又回到了南长街原来她的住所居住。房东法国领事让-皮埃尔·达波斯克夫妇已经搬进法使馆,她就一个人守着这所大院子。她还是坚持白天出去拍摄照片,晚上回来冲洗放大,做暗房工作。
暗房工作没有电是不行的,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是三天两头停电的。但让她奇怪而感觉幸运的是,也不知什么原因?她家从没有停过电。而且也一直没有人找她收过电费。
过了几年,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她住宅的电表是个分表,是附在隔壁大院总表上的,而隔壁大院被日军征用了,住进了一位日寇高级别的军官。日寇大官的住所哪能停电啊,结果她就人不知鬼不觉的沾了这个光了。
虽然没有电费的支出,但是随着西方外交人员撤走及游客的减少,仍然以靠出售相册为生的海达·哈默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您想啊,这时候还有谁有心思买相册啊,她艰难、孤独的生活着。
三年后,也就是1945年,战争结束了,她立刻在美国驻北京红十字会找到了一份工作,在空闲的时候,她还给一些外国旅行社兼任临时的导游,就这样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