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感动中国”的故事长大,18年后她“成”了徐本禹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7-19 09:07

热点

2013年,“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志愿服务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他们“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并鼓励他们“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2022年6月,陈晓娟指导学生做功课。

徐本禹在黔西山区支教的事迹“感动中国”时,陈晓娟还是当地的5岁小女孩。她听着徐本禹的故事长大,考上了徐本禹上的大学,又顺着徐本禹的脚步回家乡支教。

7月18日,武汉火车站,随着复兴号动车缓缓行进,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贵州支教队第18棒正式启程。

临行前的欢送仪式上,前两天才从贵州回武汉、完成一年支教任务的陈晓娟将胸前的队徽摘下,郑重地别在下一任队员的衣襟上。

彝族女孩陈晓娟是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大田村人,华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7级学生。她的家乡正是当年徐本禹的支教地。

2022年7月7日,陈晓娟在课堂上。

“我们听着徐本禹和支教队的故事长大,他们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好好学习,走出大山。”陈晓娟说,支教队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对教育、对知识的看法,“好好读书”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村里考取大学的学生明显增多”。

耳濡目染下,志愿服务也成为陈晓娟心中的牵挂。追着记忆中的影子前行,2017年,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华农。4年后,她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回到家乡支教,在箐山小学主教三年级语文课。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懈怠等问题,她采取个性化辅导,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2022年7月7日,陈晓娟在课堂上。

离家读书,又回乡支教,这个贵州姑娘像一滴水融入江河,“我想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窗户,正如当年支教老师帮助我们一样”。

今年端午节,徐本禹给陈晓娟打来电话,询问支教情况,并为支教队员寄来粽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电话两头,记忆和现实贯通,听着“偶像”的声音,陈晓娟笑起来。

2022年7月7日,陈晓娟和学生们玩在一起。

2002年7月,20岁的大三学生徐本禹和同学,来到黔西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拉开支教序幕。三年后,“本禹志愿服务队”派出支教接力第一棒。

从徐本禹到陈晓娟,20年,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180人支教接力,从未间断,还在继续。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