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16:21
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这是编剧、导演黄盈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戏剧作品,也是身为深谙“京味戏剧”创作况味的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作家老舍有关的故事。
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顺为主角,从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讲述到而立之后的起伏所经,期间交错着他在北平和伦敦之间的往返,也把他笔下的原型摘取回现实生活中,最终落幕在其半生的节点之上,似未完,也不失为一种回看与预言。
黄盈为此剧创作了6年之久。他还能清晰地记起,2016年初想要创作这部戏时,他正处在一段胶着而忙碌的状态里。某夜,剧本会结束,工作室里还有轻易散不去的烟味,同事们都撤了,黄盈自己留在屋里,想着干脆不回家了,就在工作室的折叠床上将就一宿罢了。他把窗户打开一道缝,关了灯,躺下,点开了手机里濮存昕老师朗诵的老舍作品《宗月大师》。当濮存昕的嗓音灌满房间的时候,黄盈一下子觉得,本来凄寒的心境,一下子像被什么温暖的东西取代了。那是一向在外人面前严谨、隐忍、理性又总带着些幽默玩闹的他难见的。那天晚上,枕头被他哭湿了。“听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自己,想的是老舍。他从出生遇到过这么多事儿,可能任何一个关口没留神,一辈子就会完全不同了……所幸遇到宗月大师,这个人给了他光明和温暖。”而这个人物,也被黄盈写进了《我这半辈子》里。
在《我这半辈子》的结尾,黄盈虚构了一场常顺与父亲的相见——在现实中,老舍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对父亲的记忆近乎稀薄。这场戏里的相见发生在老舍病重的梦中,他们相识、谈话。再度告别前,父亲对他说:“下一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这样面有愧色。”这也是《我这半辈子》终其所有,黄盈想要传递的一份观念:“我觉得人人都有一个终点,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怎么结束的,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当终点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不会面有愧色’地去走过去。”
《我这半辈子》在创作的六年间几经修改,在结构和内容上都经历了数度推翻和重新铺陈,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即是黄盈对老舍在伦敦工作、生活期间经历的截取和选择。他以戏剧家布莱希特秉承的“间离感”来形容老舍的写作。黄盈说,这种写作观,实则也是一种人生观,放在当下,也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