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11:29
7月21日晚,由王婷婷导演,张铭恩主演,根据蔡崇达逾400万销量同名非虚构作品集改编的诗意现实主义话剧《皮囊》,在动人的音乐声和掌声中落幕。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舞台剧,以诗意冲撞现实,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充满成长与追问,又有人间烟火气的生命旅程。
海淀阑尾 摄
14篇非虚构散文改编成3小时话剧
《皮囊》原著作者蔡崇达曾以27岁的年纪就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成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而他唯一出版的作品集《皮囊》,在7年多时间里成为销售突破400万册的畅销力作。
《皮囊》的创作缘于蔡崇达30岁时的一次观展经历。展台中摆放的一件件已逝之人的珍贵物品,使他回忆起他8年前已然离世的父亲。他开始用笔追寻起那些已远去的记忆,关于他的家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渔业小镇东石,以及那里的亲人、玩伴与他在那里的成长历程,凝结成了《皮囊》中的14篇散文。
当这14个长短不一的散文被凝练成3个小时的故事,这本非虚构散文集也变成了舞台上的诗意现实主义话剧。黑狗达和他的家人、他的家乡,也从文字中走出,有了清晰的面孔,有了清晰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脉络,在充满戏剧性的舞台上,向所有人的命运提问,完成了一次冲撞命运、直视现实的成长抵达。
双卡司主演阵容 音乐和舞美是亮点
话剧《皮囊》挑战双卡司阵容,由毕业于中戏、已具有多年影视剧表演经验的青年演员张铭恩和仍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的焉栩嘉分别担纲主演,二人都是首度挑战话剧舞台。饰演黑狗达父母的王旭峰与苏丽则都是有着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资深演员。音乐人章澍作为该剧作曲及音效设计,不但创作了多首富有闽南特色的原创歌曲,并在舞台上现场演奏;还搭档歌手孙伯纶在剧中出演了黑狗达的两位叔叔,在乐手与演员之间跳进跳出。
在视觉呈现上,舞美与多媒体的设计既呼应了全剧“造房子”的主线,也契合了导演“灵动”的二度理念。转台的使用确保了情节变化的流畅,随着剧情的推移,舞美的不断变化,一座高楼一点点在舞台上拔地而起。舞台上还设计了多处可投影的纱布区域,让影像多次成为了“叠加表演增强表现效果”的调味剂。舞台后区的冰屏除了是背景的补充,也多次以漫画形式的多媒体呈现为演出增添了不少趣味。
丰富艺术手段体现诗意与现实
话剧《皮囊》选择了一个原著中未提及、但与现实相呼应的结尾:2020年,在《皮囊》售出300万册之际,原著作者蔡崇达联合《梦想改造家》,为家乡建起了一座图书馆。他说,“还未有人为小镇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我是作家,我来做很适合。”话剧《皮囊》落幕便也收在了图书馆的落成。构建图书馆的一砖一瓦,正暗合了构成我们生命的每一种成分。正如演出结尾缓缓映现于巨大立柱多媒体装置上的蔡崇达亲笔所写的这段话所言:“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观众对此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导演王婷婷谈及本剧的创作理念时,提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观念。这份诗意,一方面在于形式上的“韵律感”,丰富的音乐剧指导经验,使她在群戏的调度与节奏把握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注重情感表达上的丰盈,充分调动舞台元素以外化角色的内心情感。
从小镇青年们对大城市的憧憬,黑狗达雨天敲盆那份纯粹的快乐,到身为“北漂”对于家乡思念又带有恐惧的复杂心理;从对母亲为“出人头地”执拗盖房的不解,到最终二人的和解;从面对故乡与同伴时过境迁的唏嘘,到招魂时的悲凉,在绝境中向神明的一次次发问……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契合了原著的“散文”载体;也如同枚枚棱镜,折射出生活的许多剖面,让每个人能从某个角度,照到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该剧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持续演出至7月24日。其中21日、23日场由张铭恩主演,22日、24日场由焉栩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