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皮囊》:诗意现实主义的一次剧场新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7-23 17:48 语音播报

文娱

在《皮囊》畅销八年之后,由其改编的同名话剧于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完成了双卡首演。这部以诗意冲撞现实的话剧《皮囊》,带着三个小时的成长与追问,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陪伴黑狗达追问命运,并最终走向人间烟火的生命路程。

蔡崇达的作品集《皮囊》,是一部销售突破400万册的畅销力作,也是一部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品。关于他的家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渔业小镇东石,以及那里的亲人、玩伴与他在那里的成长历程,凝结成了《皮囊》中的14篇散文。

将这样一部佳作搬上舞台,自然是极具挑战的,主创团队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早在年初时,主创团队便亲自来到东石镇进行了数周的采风,真正在那片土地上与镇民同吃同住,以深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观剧的过程中,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观众能在舞台上充分领略这个福建的渔业小镇的地方特色,近距离旁观那里的市井民俗。

文本的改编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的难点在于14篇散文大部分之间缺乏较强的情节关联,戏剧性也相对较弱。编剧最终选择了其中引发较多共鸣的“盖房子”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并通过这一核心事件串联起原著中的诸多人物,以核心家庭人物为主,外围亲戚邻居、玩伴为辅,塑造群像感。在情节摘取之外,话剧《皮囊》很好地把握了原作的理念,甚至根据这些理念去创作新的内容,并在其中融入原著中诸多人生体悟的“金句”。对于一部改编作品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已实属难得。

导演王婷婷此前的作品从主题到形式涉猎广泛,而力求细腻的现实主义题材,从《钢的琴》到近年的《裁·缝》《陶里街二十三号》等作品,也一直是她的长项所在。在谈及该剧的创作理念时,她提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观念。这份诗意,一方面在于形式上的“韵律感”,丰富的音乐剧指导经验使她在群戏的调度与节奏把握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则是更注重情感表达上的丰盈。从小镇青年们对大城市的憧憬,黑狗达雨天敲盆那份纯粹的快乐,到招魂时的悲凉,在绝境中向神明的一次次发问……每一个记忆深刻的印象点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契合了原著的“散文”载体。

话剧《皮囊》挑战双卡司阵容,由青年演员张铭恩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在读生焉栩嘉共同饰演主人公黑狗达。两位演员都是首度挑战话剧角色,他们本身的不同特质使其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特色各不相同,为剧目增加了主人公的丰富性。该剧的作曲及音效设计章澍不但创作了多首富有闽南特色的原创歌曲,还搭档歌手孙伯纶在剧中出演了黑狗达的两位叔叔,现场演奏为演出增色不少。

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快的时代中,话剧《皮囊》让观众停下匆匆奔向远方的脚步,回望那些曾经走过的路,与曾经路过的风景。接下来,该剧还将在武汉、长沙、云南、海口、珠海等地开启全国巡演,将有更多城市的观众走进《皮囊》的世界,与黑狗达一同面对成长命题。

聚焦北京文化论坛

编辑:李夏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