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以东•书香之旅|大暑何以销烦热 书店赏文享清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卢跃

2022-07-24 20:50 语音播报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酷暑之时,阅书赏文,心自清凉,因为读书能使人心静。

7月23日,大暑之日,故宫以东·书香之旅第12站走进西西弗书店,以线上选书、直播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与读者在网上见面。

书店

共有30位读者报名参加网上选书,大家从西西弗书店提供的千余种书目中,选出了价值2000余元的40余册图书,涉及哲学、经济、文学、历史、人物传记、地方志等门类。

忠实读者王珊珊,在活动群刚刚建好时,就第一个扫码入群。她还是第一位完成选书的读者,参与之热情,犹如“大暑”般热烈。

读者王苏华在看到本期介绍时说,我忽然想起去年参加活动时,钱包失而复得时的场景,王老师在群中再次向两位图书馆员表示感谢。

微信图片_20220724125929微信图片_202207241259291

7月23日上午10时,线上讲座开始,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与读者分享《与世界连接的新北京》。

微信图片_20220724131123微信图片_202207241311231

石老师先从北京城的意象开始讲起。他说,说到北京城,大家会想到什么?是胡同、大槐树、棋盘和下棋的人。北京文学给人们展现的是田园牧歌、与世无争式的生活。随后,石老师以时间轴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以老舍先生为时代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八零、九零年代的北京文学作品。

石老师说,在老舍先生时代,我们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二马》等作品,尤其是《二马》中,感受到的是西方文化教育了我们,我们是被教育的。

时间发展到八零、九零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眼光以及对世界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羡慕西方,有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还有了对西方世界的“比、学、赶、超”的态度。其中代表作品就有王朔的《过把瘾》、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等。

时间发展到今天,新的经济成就也使文学作品有了新的改变和新的形象。比如,史无前例的“码农”,这些在北京城中出现的新形象和职业,就是北京的新变化。

石老师讲,文学作品就如“文变染乎世情”一样,作品要随着新主题、新人物、新的生活方式变化而改变,呈现出新的内容,这是文学作品应尽的义务。

石一枫老师还通过介绍刘恒的《贫嘴张大民》、《黑的雪》,叶广芩《采桑子》中金家人的变化等作品,讲述了要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北京文学,要用文学捕捉北京人、捕捉他们的变化。既要表现物质生活的变化,也要表现精神层面的变化。

北京文学不能仅有胡同、民俗风情画式的剪影,北京文学还要有空间上的联系和时间上的变化。要把北京看成中国最大、最特殊的一个城市,看成是一个与世界紧密相联的城市。

讲座接近尾声时,石老师推荐读者多阅读上述作家们的作品。他说,要想了解其作者,就去看其所著之书,这是与作者最好的交流方法。他希望读者利用图书馆,去寻找那些描写北京城的作品,去阅读老舍、邓友梅、刘恒、陈建功、叶广芩等作家的著作,看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北京城,看他们是如何书写北京城的发展与变化。

这次活动纪念票正面,是西西弗书店图案,另一面是宋联可老师所著《宋代点茶》一书的书影与简介。该书讲述了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艺等方面,通过沏、赏、闻、饮等步骤,达到致清导和的境界。点茶是中国传统沏茶方法之一,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点茶是中华茶史上的一座丰碑,被称为最美、最雅之茶事。

微信图片_202207241259292微信图片_202207241259293

壬寅年“故宫以东•书香之旅”的第13站,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时间为8月6日周六,名额30个。有意参加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东图小站”,预约报名。如果因疫情防控转为线上活动,图书馆会及时通知。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卢跃

书香北京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