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争先 打造文物“活化”高质量典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茗辉

2022-07-28 11:05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让文物“活”起来,东城打造典范。作为北京古建筑最为集中的老城区,东城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传承。东城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践行“崇文争先”理念,守正创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力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手段新模式,推进“会馆有戏”,创新举办古建音乐季,以开放利用为导向,推动中法大学旧址、皇史宬等重点文物首次面向社会开放。7月29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开馆,这里,将成为红学文化打卡地,文物活化利用新坐标。

新征程上,东城将踔厉前行,继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文物故事,奋力推进首都核心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使命与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宏恩观专场。

东城文物活化利用再添新标杆

在首都北京,红学文化新坐标又增一处。

7月29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将正式开馆,并迎来首批参观者。原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被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这里将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文化新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是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即日起,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向公众预约开放,这里交通便利,毗邻二环崇外商圈,将成为中外红学爱好者、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文物消费新场景的好去处。

1982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发现雍正七年的《刑部致内务府移会》,其中记载了与曹氏故居相关的内容:“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屋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将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与现广渠门内大街西段蒜市口互相对照后考证,档案中所说的“十七间半”房即为现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或邻近的两个院落。

专家推测,这里应该是曹雪芹13岁时从南京回到北京后的第一居址,这里应该也是曹雪芹最初构思《红楼梦》、撰写初稿的地方。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于7月29日开馆。

2019年1月23日,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正式启动。在复建过程中,东城区文物部门一直秉承严谨、科学、扎实的态度,使文物建筑保留其宝贵的历史价值。曹雪芹故居院落占地790平方米,三进房屋,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复建的“十七间半”参考了同时期文献照片以及红学专家的建议,按照清末时的形制进行复制,房顶依旧采用木结构框架,其工艺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2020年10月,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项目落成。

“曹雪芹故居共三进院落,基本展陈集中在二进院,突出曹雪芹与北京主题,展示归籍京师、寻梦蒜市口、红楼一梦三个篇章内容。展陈项目将灵活展示建筑本体历史、曹雪芹生平、崇文门地区文化、清代北京历史民俗、《红楼梦》文学、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内容,实现从故居到曹学、红学,再到中式生活美学,到当今文化自信的内容扩展。”东城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打造曹雪芹世界名人故居会客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毗邻崇外商圈,周边大型商场林立,其附近的商业楼将配套艺术工作室、展览、小剧场演出等项目,与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形成联动。以蒜市口故居为起点,向东可看卧佛寺的老枣树、隆安寺,向西进兴隆街看城南会馆文化,向南去珐琅厂、玉器厂、百工坊、天坛工美参观老北京传统手工艺,还可将北京市留有曹雪芹足迹和印记的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城市副中心张家湾的曹雪芹墓等串联起来,再加上西城的大观园、恭王府景区,构建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的“红学旅游线”,打造国际文学旅游品牌线路。

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创新引入社会资本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合作模式,实现IP影响力扩大与增值。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引入社会力量,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管理及运营模式,将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新路径。

“东城区将完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展陈管理及运营,使故居纪念馆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东城范式,打造文物开放活化利用的典范。”东城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多元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身处首都核心区,东城的文物活化利用可圈可点。近年来,落实“崇文争先”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做实文化“敬”字文章,形成中法大学旧址、颜料会馆等一批文物活化利用示范标杆。

■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文物绽放新时代光彩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城区红色文化底蕴丰厚。去年,建党百年之际,中法大学旧址经过三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布展,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介绍,中法大学旧址在修缮中尽量保护原貌,把原来的三十多间教室变为展室。开放近一年来,共接待参观者上万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特色活动等,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使中法大学旧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百年中法大学旧址重焕生机。

除中法大学旧址外,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京师大学堂等都深挖革命文物价值,全面进行展陈提升。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原景重现《觉醒年代》,以“小而精”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对北大红楼及周边革命活动旧址环境整治提升,让参观者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2022年3月,北大红楼保护展示工程获得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链接文商旅融合新业态开发新模式、新场景

在东交民巷建筑群中,现存比利时使馆旧址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紫金宾馆隶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是比利时使馆旧址的管理使用单位。紫金宾馆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按照北京市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国管局“一体两翼”等规划和要求,以文化延展活化利用价值,致力于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东交民巷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文物自身的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建设。如举办“清凉一夏”系列小而精的艺术展览活动,举办活力多彩的“泼瓦市集”,挖掘文物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定制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开发文物建筑文创产品等,向年轻人讲好文物故事。

紫金宾馆前身为比利时使馆旧址。

位于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的智珠寺,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使用单位东景缘(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自运营以来,对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文物活化利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用全新的内容叠加进入传统的建筑空间,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沉浸式光影艺术、光和空间、瑜伽、古典音乐会、儿童美学和建筑教育、大使馆或者中外文化交流之夜等,将内容运营的正向营利收入反哺文物修缮资金,弥补了政府文物修缮资金的不足,开拓了文物修缮和利用新路径。

■培育年轻化的文化品牌使古建焕发新生

2021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的新型内容消费形式,创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活动期间,在智化寺、智珠寺、古观象台、宏恩观、国子监等五个古建场地完成8场演出活动,每处古建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精心定制与古建历史人文背景相契合的艺术项目,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带来一系列沉浸式跨界演出。活动发布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吸引年轻人走进古建,短时间内在热门社交平台形成话题聚集,并入选2021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十大文化艺术活动》。

颜料会馆上演“会馆有戏”。

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创新推出“会馆有戏”文化品牌。“会馆有戏”在颜料会馆鸣锣试点,400余年历史的老会馆重获光彩。据介绍,目前,会馆推行惠民演出。“暑期到来,带着孩子来看戏的家长明显增多。每次我们放票后,很快就被抢空。”当前,会馆刚刚推出了入选“故宫以东”项目的会馆下午茶,市场反馈良好。会馆也在与“大逗相声”等民营演出团体合作,打造前门地区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新地标,并对一些剧目尝试市场化运作,实现会馆的可持续发展。

智珠寺植入多元业态促进古建新生。

东城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辖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74处,其中,会馆类不可移动文物37处,集中坐落于前门东区。立足东城丰富的会馆资源,为进一步推进会馆旧址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东城区最新出台了全市首个聚焦会馆片区建设的创新政策——《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努力让会馆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若干措施》在前期‘会馆有戏’的探索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会馆活化的边界,寻求会馆作为文物实现创新利用的新路径,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时代样板。”

为解决在文物活化利用规则上的一些堵点、难点,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正在制定东城区文物“活历计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物活化利用环节,以解决单纯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文物“自造血”功能,实现文物保护投入与收益的平衡;成立东城区“活历”联盟,由东城区文保协会牵头,成员由文保、文化、商业、旅游、科技、金融、数字、传播等产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形成统一的“文物+”融合发展平台,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带来鲜活理念和智力支撑,加快推进东城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这里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

——写在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馆之际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馆,是一个要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最适合向伟大文学家曹雪芹致敬的地方。

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有曹雪芹纪念馆,但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与它们都不同,因为这里是唯一有可靠文献记载证明的曹雪芹故居,是曹雪芹一家从南京回到北京后第一个住处,是雍正皇帝恩谕给曹家的,因此曹家在这里居住时间比较长。而且有充分的文献史料能证明,这里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

曹雪芹和《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曹雪芹是北京人,《红楼梦》诞生在北京,诞生在这个故居里,这是北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通过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进一步讲好曹雪芹与北京的故事,进一步擦亮曹雪芹与北京、《红楼梦》与北京这张文化名片,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的一个典型

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胡德平

蒜市口十七间半房作为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曹雪芹北京居所之一,能在23年后得以异地复建,我认为是很有时代意义的举措。1999年为了北京的城市发展,遗址保护工作为两广大街的道路建设让道。今天,在建设“文化北京”的目标下,东城区政府把十七间半房异地复建,并作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向社会开放,这是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的一个典型,这里将成为“曹雪芹在京文物遗迹”重要标识地。它和38年前以香山旗下老屋为基础建成的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一样,是曹雪芹留在北京城的深刻印记。曹雪芹作为曾漫步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其生活遗迹不仅为人们串起民间生活的历史风貌,还可以通过他的《红楼梦》、佚著《废艺斋集稿》等作品传播为后世带来深厚的文化滋养。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