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本色从未缺席,作家残雪推出全新短篇集《西双版纳的女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2-08-19 19:37 语音播报

文娱

作家残雪最新短篇小说集《西双版纳的女神》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残雪曾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因近年高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而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残雪几乎已经成为国内外最被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

其实早在1985年,残雪第一次发表小说开始,她就已经开辟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而和她同时期的作家中,至今唯有残雪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先锋本色。由人文社推出的这本新书延续了残雪一以贯之的风格。

新书由13个精巧自由的故事组成,无论是随着矿产枯竭而逐渐寂寞的北方“雪城”、拥有庞大防空洞体系的“灰城”,还是因一次小误会而痛失猫咪的卖菜老人、在地下三层开小超市的女人、第一次接触死亡的小女孩……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底下最深刻的孤独同时也最彻底的自由,他们的精神寄托与向往,情感的滋生与毁灭,生命意义的隐匿与显现,都被残雪收录其中,她以象征、隐喻和无所不在的通感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精神的界限,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小说风景。

评论家对残雪小说的评价,总是愿意用“荒诞叙事”来表征她的先锋特色。但《西双版纳的女神》却有着非常真实的落地感。《宝藏地带》中的“雪城”,因煤炭资源而生活富足康乐,但随着煤矿资源的逐渐匮乏,曾经盛极一时的小城不再散发幸福生活的光彩。生活于“雪城”的卢小元透过老唐所日夜寻找的,正是这座城镇昔日的荣光。残雪在此隐喻了众多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史,带引我们思考这类城镇在资源枯竭之后的灰暗未来。

但“雪城”的意义却不只是停留在隐喻的层面,从小说的更深层次出发,“雪城”是作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卢小元在“雪城”中来去自如,自在穿梭于现实与梦境、白天与黑夜、过去与未来,于是卢小元的“寻找”,其实是对人的潜意识的观看,是对人类过往历史留在精神层面的痕迹的探索。

残雪在多次采访和自述中,一再表达自己追寻的是一种“灵魂自身的文学”,残雪的写作始终保持着自己向内的坦诚而真挚的探索,在不断剔除了外界杂质之后,她的作品展现出罕见的精神或心灵上的纯粹,她笔下的人物,也都具有某种奇特的共通性,似乎他们共同拥有着同一个干净的灵魂。新书《西双版纳的女神》在这一点上十分具有代表性。她描述卖菜的老人、在城市的地下开超市的女人、爱上狮王的女人、总在读书的桂姨……残雪总是愿意将笔触放在每个人灵魂生活的裂缝处,以象征或隐喻直面每个人掩藏在日常生活底下最深刻的心灵暗语,探索他们不为人所知的孤独,他们的精神寄托与向往,情感的滋生与毁灭。

残雪在文中极少玩弄修辞或语言上的技巧,绝不使用晦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她所塑造的人物,几乎也不以纯粹个人化的形象出现,但在整体氛围的塑造和群体性描写上,残雪驾轻就熟。她总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又是完全陌生,在似来似去、似懂非懂之间,瞬间击中读者的生活情绪。好似原本我们的心灵就是层层叠叠晶莹剔透的结构,而残雪用一束光,瞬间穿透了我们。

京报读书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