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件作品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牛伟坤 程功

2022-08-21 11:38 语音播报

热点

“二合一”智能诊疗床、能听会说的垃圾分类箱、古筝自动调弦器……8月21日,第十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仪式举办,423件作品从提交的2万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是经科技部批准、唯一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少年儿童科技活动奖项,列入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活动举办以来,参与中小学生超过100万人次。本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共收到来自两岸暨港澳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的3800余所学校3万余名青少年提交的2万余件参赛作品,共有423件作品获奖,其中发明作品奖265件,人工智能(编程)作品99件、创意作品29件、科技绘画作品30件。

21日中国科技馆特别设置了本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展区。“小小发明家”的代表们向往来观众大方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来自北京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胡歆雨、金煊滟以“一体化”的古筝自动调弦器拿下人工智能(编程)作品铜奖。“我就是学古筝的,在练习古筝的过程中,我发现为古筝调弦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小姑娘动起了脑筋:能不能让古筝自动调弦呢?这时,她想起了在学校中学到的编程知识。跟老师请教、多次试验之后,她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现场,她为记者进行了演示。打开开关,与古筝相连的一个黑色盒子便进入工作状态。古筝响起后,拾音器、内置声卡将捕捉到的声音转换成主机可以识别的“语言”,之后,主机将接收到的声音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者不一致,主机控制器将对古筝进行自动调音。“我的发明不仅能有效缩短用户的调音时间,当环境较潮湿或过于干燥时,设备还会发出保养提示。”指着显示器上的湿度数据,胡歆雨解释道。

同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启动了“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旨在引导青少年到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结合“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将持续开展“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计划、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嘉年华等系列活动。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