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老北京”眼中的北京“人间烟火”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微信公众号

2022-08-31 13:42 语音播报


把北京这座城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北京城是美的,活的。

它庄重威严,灵巧俏皮,能哭会笑。

有时候你喜欢它,有时候你想逃离它,

但最后发现,你就是它。

这就是侯磊眼中的北京。

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是一位年轻的“老北京”。他的新书《北京烟树》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古都掌故、人间烟火,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作者侯磊借此化成本书书名《北京烟树》,寄望于依依柳烟中,述世态变迁,品人情冷暖,发怀古幽思。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

正如作家孙郁所说:侯磊笔下的旧话,有的参考了历代文献,但也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娓娓道来间,告诉我们岁月深处的波纹。隆福寺的汉藏文化背景,中轴线的朝代隐语,通州的漕运码头的传说,侯氏家族的照相馆史,纠葛的是旧岁的神经。这些都不是刻意的点缀,而是自然流淌出来的风景。人间之杂色,命运之无常,刻在街市深处,也飘动在鸽哨悠长的吟哦里。我们外来的人看到的是热闹,作为老北京的后代,侯磊体味出的是人间杂味。

隆福寺 贾一凡 绘

中轴线·天坛 贾一凡 绘

大运河流经的万宁桥 贾一凡 绘

精彩书摘

我童年时的玩具中,有一个木制手推的小碾子,是一个细小的碾身加上一个柄。小时候集邮,将邮票洗下来,正面贴到玻璃上,用碾子在邮票背面上碾过,与过去给照片上光一样。还有个放五金杂物的铁盒子,据说是洗相片的。另有小型铝制的胶卷筒,大个儿的相纸筒,裁花边的相纸刀,还有一大沓30年代的《柯达杂志》,被我胡乱画上了小王八大鲸鱼,变得似麻袋中的废纸。多少年后,我才意识到,这些都是民国时的摄影器材。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照相是艺术、技术和商业的三结合,我家算不上是搞哪一行的,就是曾经在北平开照相馆的。

照相馆的故事,一切要从曾祖父说起。他的名讳侯兴,字建庭,生于1886年或1887年,于19488月宾天。他曾于1900年后在日本待过几载,不知道做什么,反正说得一口流利的日本话,还学会了洗相片。他的职业是商人,回国后便开设买卖店铺。而他开的买卖,是照相馆;买卖的字号,叫德容(TEYUNG)。

曾祖父为人踏实肯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时代中的开创者,比如他是中国棉花糖的引进者。在他以前,中国没有拉丝棉花糖机,这是他从日本引进来的。时至今日,棉花糖始终没什么进化,可见他引进时一步到位。“生活可以没有原子弹,但不能没有棉花糖。”他为孩子增添了福祉,这是他能干、有趣的一面,某种意义上的伟大,也是值得上“史书”的。

——《北京烟树·德容:北平照相馆》

传统上的北京市东城区是以东四为界,分为南北两片。这不是百姓划分的,是根据从前中考片区划分的,彼此不能跨着片考学。在过去,南北两片,口音都能听出不同之处来。

在东城区的北片,过了张自忠路还往北,北到雍和宫,南达府学胡同,东达东直门小街,西至接近交道口,这大片的地方都能叫北新桥。若说狭义专指北新桥,便是东直门内大街与雍和宫大街的交会处这个十字路口,地铁五号线北新桥站的地方。

北新桥是片神奇的土地,它还保存着元朝以来的街道格局,是京城里贫富混杂的地方。古来越往城墙根儿越穷,越往城里越富。北新桥往东两趟街是东直门,往北一趟街是雍和宫,自然是贫;而它往南两趟街是东四,往西两趟街是鼓楼,又是富。就在这贫富混杂、雅俗共赏之间,竟形成了一片房价的洼地。周围一圈都贵,就我们这儿便宜。

这里曾是旧京知名的商业区,但比不上东单、东四和鼓楼,服务业有澡堂子和邮局,字号不过是卖茶叶的吴裕泰和一家叫天福斋的肉铺(不是天福号,已于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摘牌),卖过已消失的炉肉和炉肉丸子。再小的有油漆店、炒货店、卤煮店、成文厚账本店,还有一家王子衡纸绳铺,做拴点心包的纸绳;买卖不大,可还离不了它。

这里也文明也高尚,也市井也野蛮。有老派的高门大户,诗礼簪缨之族,出过几位文人墨客,几所不错的学校,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另一面,十字路口往西路南,一拉溜都是大车店。院门两片红色的木头门久久敞开,能直接把运木材的大车赶进去,还有牲口棚的遗迹。

院子狭长且深,破落得瓦片四飞,找不到一块整砖了。其中还埋藏着一个小胡同口,以前叫名堂大院。上去是一条弯道,道向右偏,而正面有个门,再往里有澡堂子和大烟馆。有位亲戚在小时候跟他父亲去泡澡,看着他父亲抽大烟。仿佛是住在东单、东四和鼓楼的人,没承想混穷了,便卖了房子搬到北新桥,想喝好茶叶还不想多花钱。现在问一些上岁数的人,他们对北新桥的第一反应是“文革”中打过派仗,办过红卫兵报纸。走到某条胡同院落的门口,大街门上用粉笔写着:“在此撒尿剁你丫××。”

即便北新桥这地方再小再贫瘠,也是我的乡土我的城——我乃此处“大北新桥人”。

你看这北新桥十字路口的繁荣,它早已改雅为俗,融入民间。

——《北京烟树·“大北新桥人”》

书名:《北京烟树》

作者:侯磊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作者侯磊借此化成本书书名《北京烟树》,寄望于依依柳烟中,述世态变迁,品人情冷暖,发怀古幽思。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他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古都掌故,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作者简介:

侯磊,北京人,青年作家,诗人,昆曲曲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戏曲、掌故等的研究。著有长篇小说《还阳》,中短篇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文史随笔集《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等。有部分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公映,译为外文发表。

图文 | 摘选自侯磊《北京烟树》

京报读书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