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十八大以来,首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近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布《关于表彰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授予贺灿飞等629名同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授予傅绥燕等70名同志“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今天,“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初心不改•献礼教师节”专题策划继续聆听动人的育人故事。她们,有的是教研员、有的是中学教师、有的是特殊教师。她们,以爱育爱,一路绚烂;她们,以心换心,一路芬芳!
教师名片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静
陈静,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10年,2000年9月至今担任物理教研员,兼任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学校党委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主管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先后荣获北京市昌平区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昌平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昌平区师德标兵、昌平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育人故事
坚守坚持、使命必达,
做专业服务的领跑人
疫情期间,陈静老师率领教研员及时研制教研指导意见,制定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指导意见和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建议近千余个,组织线上巡课1000多节次,做到学校、学科、毕业年级三个全覆盖。组织命制模拟考试和期末质量监控试题,创新性开展线上测试及线上远程阅卷,开展融合学区线上教学经验交流活动40余场。
多年来,她主持和组织开展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项目,相继实施“互动教学项目”“虚拟学校项目”“双师课堂”教学项目、“智慧教研项目”等,为昌平区的课堂教学在疫情背景下,实现线上线下随时切换,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陈静负责组织实施昌平区教育系统对口支教工作,制定对口交流工作方案,协调沟通各项事宜、研制培训课程、组建培训团队,先后8次、行程上万公里、历时400多小时的车程,带领教研员赴河北尚义和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锡林郭罗盟太仆寺旗开展干部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研究、新课标解读与新课程培训等,共培训干部教师2万多人次,个人还资助阿旗天山五中额森珠拉完成基础教育学习。
作为一名恶性肿瘤患者,她多年来以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克服身体、心理障碍,始终坚守战斗在一线、战斗在教学最前沿。六年多她和教研员一起下校视导、听课研讨、监考阅卷、交流学习等,却不知每天早晚她要服用三四顿药、随时携带着速效救心丸,她用坚强的意志、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起不竭的工作动力。陈静始终坚守在教研一线,执着于职责所系,使命必达,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教师名片
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 段乔
段乔,中共党员,1989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2016年7月至今就职于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现担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教研组长、党小组长、党务兼职、辩论社团指导教师、区命题组核心成员等。
育人故事
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
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工作6年以来,段乔老师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从一名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和历练成为一名校骨干、区学科带头人,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得到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区教研员和区同学科教师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段乔珍惜每一次机会,努力对待每一项工作。在专业上通过自己和他人的课堂不断学习和反思,在中考备考中汲取经验、钻研规律,在每一个比赛、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潜心付出、展示自己。
在专业发展的引领下,段乔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坚持言传身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目前所带年级在近两年的期中期末学科考试中均取得区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校“教学先锋”、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在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段老师也一直勇于担当。在两年的学科组建设方面,致力于以自身的发展带领组内教师的发展,组内教师团结互助,各年级教学成绩均在区级占据领先地位;在四年的社团建设方面,和组内教师一起将辩论社从无到有、做大做强。她带领本校辩论队快速成长,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北京中学生时事辩论赛“优秀辩论队”称号,她也多次荣获辩论队“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教师名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 兰汇
兰汇,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房山区语文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房山区第八届人大代表,房山区教育系统“十大建功成才标兵”。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房山区师德标兵”等20个荣誉称号。
育人故事
一路探索,一路付出
花开有声,一路芬芳
兰汇老师从教十年,始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作为学科教师,她为学生创造愉悦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以阅读滋养生命,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课。在班级管理中,她摸索出“莫让童真去,风拂花自开”的带班理念,携手童真,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
2012年毕业之际,她在城镇和山区中执着地选择了后者,以做一名山区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她爱学生尊重学生,呵护他们的童真,和他们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山区工作中,兰汇老师始终以“让山区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职业目标,立足学生视角,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她组织“小书虫”阅读和“小侦探”日记的评议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表达。为了解每个孩子,九年间她走进了近百个孩子的家。每次家访时,家长们真心诚意的话语和期盼的目光都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上。
2021年8月,她走出大山,调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开始教育生涯新里程。这是一所新建校,班主任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但经验匮乏。为迅速提高班主任专业能力,她主动申请,成立了兰汇班主任工作室,将多年育人感悟、带班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年轻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学校青年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年间,她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兰汇作为全国教师代表参与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演唱活动。她执着语文教学,分别到山西太原、河北宣化做国家级展示课3节,在海淀区、通州区等地做市级研究课10余节,区级展示课20余节……
在教育教学的旅途中,她一路探索,一路付出,一路歌唱,一路收获,一路前行!用责任和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芬芳绚烂。
教师名片
延庆区第一中学 于海侠
于海侠,197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市,200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高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现任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组长、数学教师。
育人故事
用奉献追逐梦想
用执着铸就成功
从教19年来,于海侠老师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均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她潜心钻研教学,以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发展,认真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和实践,指导学生录制微视频近80个。她将班主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注重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讲奉献,服务学生,服务家长。
平日里,她与同学们亲密融洽,是学生的知心大姐。2021年的高三备考中,她主动承担2名心理焦虑学生的帮扶工作,多次去学生家里家访,与家长一起探求帮助孩子的办法。她每天早来晚走,脚步匆匆穿梭在四层五层,只想为学生多讲一题;点灯熬油守在答疑教室,只怕学生的问题还没解决。学生说:“她如一阵春风拂过我们躁动的心,带来温暖和惬意安宁。网课时期,她更是像家长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
担任教研组长的她用自己的智慧与老师一道钻研业务。作为年级组长,她在年级管理上出思路,和老师们一起谋划年级发展工作,多次组织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亲子关系等各种问题,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下班回家。
于海侠是一名全能型教师。学校领导称赞她“实在、勤恳、一面旗帜”;同事们提起她“真诚、热情、臻于完美”;学生们谈到她:“善良、幽默,知心姐姐”。她处处发挥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全区数学教师作教材分析和教法指导20余次。
她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用行动诠释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她乘风破浪,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着“三牛”精神,为延庆一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教师心语
北京市第九中学 高笑旭
行,则将至。从一名青涩的教师成长为区骨干、市骨干,从一名班主任成长为一名年级组长、优秀科研主任,从一名普通的群众成为民进区工委的委员、两届区人大代表,她一直行走在路上。
育人故事
穆如清风
润物无声
《诗经·大雅·烝民》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在高笑旭的书桌上有把团扇,扇面是“穆如清风”四字,这是学生送的礼物,意即和美如清风化雨滋养万物。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高笑旭已在教学园地中耕耘了29年。29年来,她坚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用最前沿的课改考改鞭策自己,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完善自己。课堂上,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循循善诱,用微笑与等待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用鼓励的话语与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改正错误。如清风,如细雨,倾洒在学生的心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感慨于《无问西东》那场跨越百年的“献礼”,感慨于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高笑旭老师坚定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学生精神滋养,把真正的信仰与情怀,传承下去。为此,高笑旭努力构建“三声课堂”。读书声,读诗词歌赋,化养内心;笑谈声,笑妙文佳句,愉悦精神;辩论声,辩古今中外,激发思维。在课上,听语文,听历史,听思想,听情怀。有美: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有情:爱情、亲情、家国情。
行,则将至。这是高笑旭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她说,成为“学霸”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努力,只要你有“实、苦、恒”的精神,只要你有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决心,理想就不遥远,就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不期而至。
行,则将至。这是高笑旭对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行,并不难,难的是行且不止。为帮助青年教师做课, 她一遍遍录制采访片段;为协助骨干教师申报课题,每一项认真阅读,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为了让老师们能够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她不厌其烦进行督促……
行,则将至。这是高笑旭对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她一直行走在路上。如今的她仍在不断地做示范课、研究课,仍在进行课题研究,仍在参加各种培训甚至送教下乡等活动。只有前行,教育的人生才会熠熠生辉, 自己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教师心语
北京市延庆区特殊教育中心 周英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对周英杰来说,“情”是浓浓的爱生之情;“生死相许”是对特殊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她用爱坚守特教梦想、以心倾注教育真情,是特教教师的优秀代表。
育人故事
用爱坚守特教梦想
以心倾注教育真情
从学生时期开始,周英杰心里就埋下了做一名园丁的种子。2003年她得偿所愿踏入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06年她步入延庆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启了将教育梦想变为现实的教学历程。
特教工作是艰辛的:引导低龄学生如厕,擦掉学生嘴边的口水,手把手教学生写字,指导学生发出正确的声音……在周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没有掌声雷动的辉煌时刻,但每当看到脑瘫学生走得越来越稳健、自闭症学生情绪稳定地参与活动、唐氏综合征学生认真地手工制作……学生的点滴成长里浓缩了她的平凡与坚持,作为特教教师的她,深深地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16年来,她用爱坚守特教梦想,以心倾注教育真情,收获了一次次成功和无尽的幸福。她坚持以落实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课堂教学准则,总结出“四动五学六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动口、动脑、动眼、动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模拟中学、生活中学、家庭中学、社会中学,借助笔试评、情境评、生活评,展示评、记录评、追踪评,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动手操作,更学会了用脑思考。
棋棋(化名)是个自闭症男孩,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孩子,行为刻板,影响其进入普通中小学读书。周老师在全方面评估后,对他的感知觉、沟通交往、情绪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在周老师的努力下,棋棋刻板行为得以缓解,由特教顺利转入普教,开始了普通学校学习的经历。棋棋父母声音哽咽地与周老师道别:“周老师,没有您,棋棋回不了普教,您让我们家看到了希望……”
周英杰用专业知识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新桥梁,也点燃了一个个特殊家庭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也更坚定了她在特殊教育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周英杰老师用十六载的坚守和付出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践行着“四个引路人”的使命,用爱坚守特教梦想,以心倾注教育真情。
来源丨北京市教委
策划丨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责编丨唐莉莉、云凯杰 主编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