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孩子都是班干部?让每个孩子都为集体出一份力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2-09-12 19:13 语音播报

锐评

“饮水机长”、“走廊廊长”、“桌长”、“窗台台长”、“前门管理员”……最近,四川一位小学班主任为同学设置的班干部岗位火爆网络。据一名家长介绍,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在班级群发了“班干部竞选岗位表”,为全班51个孩子设置了53个岗位,她的孩子很快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竞选目标。这篇帖子引发热议,有的网友认为,激励孩子为班级服务,不必人人都当班干部;但更多的网友为这名班主任点赞,认为“老师为了公平煞费苦心”,体现了对每一名同学的善意。

设置和竞选班干部,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方法之一,是激发孩子自信心的良好途径。但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一般只有少数学习优异者才能当选班干。四川这所小学的老师让所在班级实现“全员班干”,虽然岗位配置看上去有些冗赘,但保证了每一名同学都能好好表现自己,体验管理班级的“高光时刻”;虽然“毛巾管理员”、“窗台台长”等头衔“不起眼”,但正是因为服务性大于管理性,也就避免了一些网友担忧的“培养官瘾”问题,且有助于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优势应聘上岗,绽放闪光点,锻炼劳动力,树立责任心。一个人人都有舞台、人人各尽其责的班级,无疑会提升孩子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以身作则的荣誉感,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向上的友爱氛围。当然,“人人当班干”,只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形式,并不是说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该照搬推广。

不用羡慕他人,尽情当好自己;人人都是班干,意味着“人人有事做”。构思全员“班干”的创意,想出50多个不同的头衔,班主任肯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比这份用心更可贵的,是老师希望发现每个人长处的爱心、认为每名同学都了不起的理念。当选班干,意味着来自班级的肯定,更承载老师的信任和嘱托;这种赞扬和期许,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关爱和特别关注,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成长之盐”。其实,在其他学校,也有不少类似的创新方案,比如,有的班级会在期末给每名小朋友发奖状,有的老师会给不爱说话的同学颁发“最佳聆听奖”……这些做法,无不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重视和欣赏,不失为因材施教、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在孩子幼小的心中,老师的这份善意很可能伴随一生。

生活本身是才能智慧之源,是责任养成之根。当选班干部,意味着要沟通小细节、管理事,为集体出一份力,对学习提升和品性培养都大有裨益。当然,在全员班干、分工协作的场景下,老师也要注重引导孩子对彼此头衔的正确理解,避免出现所谓的“班干部鄙视链”等畸形现象。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