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5 17:11
9月14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据报道,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报名比例达到68:1,但是对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来说,近几年招聘岗位不减反增却少有考公人问津,岗位也总是空缺。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张晓刚所长介绍,“今年有五六个人报名,都是不错的大学,全缺考,一个都不来”。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工作人员坦言,敦煌研究院的待遇福利在文博行业中不算少,肯定不是垫底,“不愿意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域性因素,一些博士宁可收入少一点也要去兰州工作,不愿意来敦煌”。
敦煌莫高窟里的藏品,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历史基因密码的胜地。然而文物跨越时间的久远,与敦煌和内地之间距离的遥远,也成为横亘在一些研究者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碍。敦煌是伟大的宝库,敦煌学是历史学的明珠,在敦煌从事敦煌学的研究本是了不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和其他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大师,之所以备受世人敬仰,就在于他们从敦煌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又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必须承认的是,从地域上讲敦煌是偏远的,作为一门绝学敦煌学又是枯燥的,没有研究水平的人到敦煌研究院没有意义,而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又未必有去敦煌的热情和勇气。像樊锦诗等敦煌人那样,守着茫茫戈壁滩和浩如烟海的文物,冷板凳一坐就是几十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待遇不低却招不到人,就是因为去敦煌搞研究不只是一个待遇问题,或者说,金钱和物质待遇并非左右一个人去不去敦煌的决定性因素。
樊锦诗曾说过:“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奉献,一生,艰苦,面对敦煌这座绝学“高山”,一些人停留在“仰止”的地步也可以理解。值得庆幸得的是,敦煌学不会后继无人,毕竟“现在整个研究院每年招到的博士大概四人左右,本科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大概十一二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从事绝学事业的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坚持比成果更宝贵。回看那些坚守敦煌一生的人,起初几乎没有谁是奔着待遇去的,一生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刚开始也“犹豫过、动摇过”。事实上,并非没有人愿意去敦煌,只是有些人不符合招聘的条件。所以,没有必要去责备那些不选择敦煌的人太过现实,应该做的,或许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打破现有人才选拔的条条框框,选拔那些有志于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人。完全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做标准,的确可见求贤若渴之心,却也有门槛过高或者说过窄的嫌疑。
敦煌的位置变不了,待遇和物质条件也不可能一下子高到哪里去,如何吸引人才,让敦煌学后继有人,是一个大问题。樊锦诗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读书时,老师宿白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谁能沉得下心,谁才能够做出大的学问。敦煌学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能沉得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