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俗世奇人》:舞台上绘出津门奇人群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 方非

2022-09-18 09:45 语音播报

文娱

   “必得先拿七块银圆才肯瞧病”的苏七块、“刷浆时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刷子李、擅长“伺候头儿”“伺候鸟”的死鸟、“拿义气当命”的混混头儿李金鏊……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集中塑造了54位性格迥异的津门奇人,可以说是个个精彩。如今,借着话剧《俗世奇人》的亮相,这些奇人异士在舞台上真正“活”了起来。

读过《俗世奇人》的想必都会好奇,这部经典作品虽然说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惟妙惟肖,但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很难用一部戏将众多人物涵盖在内。且小说中每一篇都是短小精悍,如果只选择其中个别奇人的故事,又很难撑起一部大戏。也正是因为改编难,很多编剧都在对小说啧啧称奇后难以下笔。

最终,编剧黄维若为话剧改编找到了一把钥匙,这便是《酒婆》一篇。剧本将《酒婆》中“炮打灯”酒馆这个场景提炼出来,让各色奇人在其中川流不息,编织出一幅清末民初的天津风俗画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同样以群像塑造出彩的经典话剧《茶馆》,这“炮打灯”酒馆就如同“老裕泰”茶馆一样,见证着形形色色的市井故事,也记录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有了俗世奇人们亮相的空间,还需有一位穿针引线的人物,编剧为此设计了酒馆老板娘关二姐这个关键人物,如同《茶馆》中的掌柜王利发一样,串起全剧数十个不同行业、性格迥异的奇人。其实,原著中,关于酒馆老板娘的描写只有一句话,“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而话剧则将老板娘设置成了女一号,不仅让她起到了奇人粘合剂的作用,还为她和酒婆写了一段事关家族恩怨的前史,这也成为全剧最大的悬念,一路牵着观众的心往下走。

将各色奇人搬上舞台的同时,如何保留冯骥才原作中文字上的精妙,也是对主创团队的一大考验。导演巧妙地设计了“娃娃大哥”这一角色,并将演员与小木偶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操控,让木偶承担起了“说书人”的功能,剧中他打快板、说快书、数来宝等无一不能,将原著中不少精彩的夹叙夹议和人物白描原汁原味地融入到了台词当中。有意思的是, “娃娃大哥”取材自天津独有的“求子”习俗,既向观众展现了充满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也为剧中关二姐的“求子”之路增添了不少趣味。

若论奇人的塑造,来自天津人艺的众位演员们可以说是奉献了自带天津味的表演,将这幅津门奇人群像刻画得生动、地道。而刘敏涛饰演的关二姐虽然称得上是重情重义、才貌双全,却在个性上稍显模糊。相比电影《新龙门客栈》里风情万种的金镶玉、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里精打细算的佟湘玉等经典角色,这位老板娘被编剧设计成了凡事都能轻松摆平、充满人间大爱的贤良“圣母”,少了一些剧中应有的“俗”与“奇”。类似“有了孩子就有明天”这样的大段独白,也和原著的传奇色彩略显不搭。

冯骥才曾说过,他写《俗世奇人》,最想体现的就是天津这座城市的地域性格,在这一点上,话剧还有可以进一步深挖的空间。其实,天津方言就是最能体现天津性格的文化元素,也适合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目前该剧里方言的使用并不太多,这固然有考虑全国市场的因素,但对于喜爱天津文化的观众来说,听起来还是不太过瘾。

大戏看北京

编辑:邱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