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17:49
景区过度商业化,成了游客普遍难忍的旅行痛点。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暑期有很多旅客投诉相关问题,包括景区内购物场所数量较多、面积较大;经营秩序欠佳,存在不明码标价、服务质量差等经营不规范问题;商业街过长,景观质量却较差;广告较多,影响景区旅游品质等。
鱿鱼奶茶臭豆腐千篇一律,闪亮的只有明信片上那座古镇的名头;不管开车进景区还是坐直通车,都需在门票的基础上额外付费;明明是坐落景区的观光塔,想登上去还要再花一笔;购物商店缺失质量把关,假冒伪劣叫卖屡禁不止;“天价”饭菜大玩菜单猫腻,一只虾和一份虾的描述叫人大跌眼镜……对于这些惯用套路,多数游客都不陌生。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引导景区提质,旅游行业多次进行严厉整顿,仍有景区一意孤行,在通往金钱的大道上将商业化油门一踩到底。一门心思挣快钱,不惜给游客添堵,甚至侵犯游客合法权益,无异于竭泽而渔。景区口碑直接挂钩品牌形象,短期看或许是游客付了“学费”,但当差评铺天盖地、游客寥寥可数,到头来吃大亏的还是景区自己。
且不说景区经营应有正确的价值理念,一条基本的经商之道至少该了然于心:在景区设置必要的商业形态,的确会令游客感到贴心和方便;但过度的商业化,只会招人烦、惹人厌。承载着晋商财富神话的乔家大院,曾在入选5A景区不足五年被摘牌,早已印证了过度商业化对景区光环的摧毁作用之大。近年来,一些景区被点名通报、责令整改,也敲响了不可唯利是图的警钟。现如今,游客对景区品质的要求正不断提高,对休闲度假的需求更五花八门;只有特色的内涵、创意的商品、诚心的服务,才可能受到欢迎,诸如标价虚高的劣质品、不加管制的拉客风、一味扩张的同质化店铺、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等等落后“打法”,必定难以为继。
旅游休闲本身属于商业化服务,景区也离不开商业元素的植入,但游客不是景区经营者的提款机,而是能分辨、有感受、会诉说的体验者和分享者。别动不动就让游客丈量长长的商业街,他们出来玩只是想放松精神、找寻片刻的宁静;别让景区本身的韵味和特色,淹没在浮夸的叫卖风里,当心景区的商业密度和广度,稀释了本该保持的文化浓度和游客喜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