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座城的前世今生,《北京三千年》破解北京城市发展密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2-09-28 20:21 语音播报

文娱

北京是如何从北方边陲发展为全国首都的?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从地下之城破解北京前世今生的?《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值得关注的是,本书以数十年北京城市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积淀,以独到的视角和写作风格为底色,通过纪城、纪史、纪事、纪物、纪人的独特手法,展现了北京3000年建城史。

聚焦北京考古,讲述北京城市发展史

《北京三千年》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精心策划,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中都7个历史节点,通过11章的内容展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300多件珍贵文物唤醒沉睡于地下、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古老记忆,这座城的每一步足迹都深埋于地下。通过这本书,揭开历史的面纱,破解北京城市发展密码。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记者黄加佳说:“考古是我们经常涉及的一个题材。国内著名的考古发掘,如殷墟、三星堆、满城汉墓等,我们之前全都写过。”但她坦言,之前所写的考古题材都发生在陕西、河南这种考古大省,很少涉及北京本地。与这些考古大省相比,北京考古的确不太显眼。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武钰曾对她说,北京面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考古发现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是非常难得的。黄加佳说,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旧石器时期的王府井古人类遗迹、新石器时期的上宅遗址,到商周时期的琉璃河遗址、大葆台汉墓、老山汉墓,再到中古唐、宋、辽,乃至北京成为都城后的金、元、明、清,随着地位日趋重要,北京的考古发现成果也越来越多。去年适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于是特别报道部决定聚焦北京本地的考古,从考古发现的角度讲述一下北京城市发展史。

“考古发掘非常专业,为了能跟考古学家们对上话,我们在采访前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先后阅读、参考了140多种著作和论文。”黄加佳说,其中,既包括专业性极强的考古发掘报告,也包括通俗易懂的大众普及作品。

参与采访的记者们

掌握历史密码的大咖,过于低调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是《北京日报》为“纪事”栏目于2007年成立的专业采编团队。十余年来,“纪事”栏目已成为《北京日报》的精品栏目。为了展现北京3000年建城史,这个写故事的四人团队,全员上阵,无一缺席。

在长达半年的采访与写作中,几位记者采访了北京考古界的十几位大咖,他们中年龄最长的已有85岁。在谈及这些考古人时,记者们有一个共同感受:这些掌握历史密码的大咖,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过于低调,而走进考古大咖,更是不折不扣的抢救性采访。

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燕都琉璃河遗址。记者们曾先后采访过两位琉璃河考古队队长,田敬东从1973年开始,就再也没撤离过琉璃河,尽管参加发掘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一干就是27年半,直到2000年4月退休。记者孙文晔回忆,采访田老是在除夕前两天,老爷子中风过,半身不遂,家人一度担心他接受采访会情绪激动,血压升高,但田老对考古感情深厚,他自己愿意讲。结果在采访过程中,他讲起琉璃河他滔滔不绝,无迟疑,无停顿,连发掘出来的器物大小都记得毫厘不差。“他明明是有故事的人,但开讲的机会太少了。”记者们感叹道。

黄加佳印象最深的则是采写《金中都:北京都城的起点》一文时,北京文物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武钰回忆,金中都考古发掘开始之前,他曾开车带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沿着正在施工的南二环一段一段考察。当时,拆迁工作已经结束,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走到白纸坊一带,侯先生突然哭了。王武钰吓了一跳,忙问:“老先生,您这是怎么了?”侯先生叨念着:“完了,完了!金中都彻底没有了。”说到这里,年过七旬的王武钰眼圈儿红了,作为采访者的黄加佳也经不住眼圈儿红了。“他们那代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北京,对北京的感情太深了。一般人看到的是一堆瓦砾,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黄加佳说,此后,幸亏考古发掘及时介入,埋藏于地下的金中都宫城遗址终于浮出水面。

记者们还有一个共同感受:考古人大多不爱社交、鲜少接受媒体采访,而曾参与明定陵考古的刘精义便是如此。他提到,有些关于明定陵考古的出版物,为吸引眼球刻意渲染离奇气氛,有的说皇帝的陵墓布满暗箭,箭头是用毒汁浸泡过的,碰着就要丧命。更有甚者,说墓室中有小河,河上有船,八字相合者才能坐船进入墓室。诸如此类,刘精义一一驳斥,他说,帝王陵寝最忌讳墓室中有水,所以特意将棺床建得比地面高一些,哪有成心把河修在墓室的道理?不过,遗憾的是,采写《汉代燕地:从封国到郡县》一文时,记者们还想再去请教刘精义,此时才得知他已仙逝。

期盼读者,走进北京的“地下宫殿”

《北京三千年》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一年半,2021年2月签约,2022年8月出版,近日正式上市。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成立15年一直坚持深度叙事、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既注重宏观梳理,又有较强的细节化处理,多角度,多层面深挖主题,融知识性、科普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这本书文风亦如此。”《北京三千年》项目策划团队负责人李勇说。

据李勇介绍,该书图片侧重于现场感以及文物细节呈现,用了四色印刷,主要是为了保持文物的原有色泽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该书刚一面世,就引起业内人士的热切关注。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王越评价道,这本书从3000年前“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到1927年“京师拆卖城垣案”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的角度讲述北京建城的故事,角度很独特。他还特别注意到,“作者希望将这些隐身于发掘现场、隐身于书斋、隐身于聚光灯之外的考古人推向前台。”

“这本书带读者寻找打开这座城市尘封记忆的钥匙。期盼有更多的读者,跟随考古学家走进古都北京的地下殿堂。”王越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向热爱北京、想了解北京的读者推荐的好书。

京报读书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