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知天命之年,中日关系仍须不断求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童沛 吴娜 和冠欣

2022-09-29 09:24 语音播报

时事

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前驻日本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日前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中日双方仍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需要管控、需要找出解决方法,找出前进的方向。

程永华自2010年起担任驻日大使9年3个月,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出使日本期间,一度面对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局面。也是在他担任驻日大使的第一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震动。

他用“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爬坡过坎,重回正轨”总结自己的驻日大使经历。

在程永华看来,中日邦交正常化走过50年,在各个领域仍然取得了相当可观和显著的成果。从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到2008年《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签署了四个政治文件。程永华担任大使期间,两国还围绕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2014年11月达成了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程永华说,这些文件和共识构成了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因此中方时常强调双方在处理中日关系时要重信守诺。

“在经济领域,双方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程永华表示,改革开放后,中日经贸合作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其中包括日本政府提供的援助。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也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机遇,这是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

“我问了商务部的同事,日本累计对华实际投资1200多亿美元,在各国中排在第一位。这些投资以制造业为主,是扎扎实实的企业间合作。”程永华说。

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人员往来约为每年1万人次。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当年底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后,中日人文交流也走向高峰。当时程永华在驻日使馆工作,每天接待的日本访华团和中国访日团一下多了起来,一些重大的经济项目也在那时开始上马。到2019年,中日人员往来达到1200万人次,创历史纪录。

“两国在文化上相通相近。中国人到日本的京都、奈良很容易看到中国古代长安、洛阳的影子。日本人到中国来也一样,特别喜欢去西安、去敦煌,看到的都是他们在历史课本里学到的场景。”程永华说。

1984年,时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的日本知名画家平山郁夫随团访华,程永华陪同访问团。访问全程,平山郁夫都随身带着一个大素描本,走着走着就不走了。特别是在西安,平山郁夫经常掉队,“坐那儿就不动了。一看见吸引他的东西就眼神发直,赶紧在那儿描。到了陕西博物馆更是腿都迈不动了。”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绝大部分重要事件的见证人,程永华说,50年来中日关系经历风雨,大体上保持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72年9月29日上午,中日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联合声明。周恩来总理写了六个字“言必信,行必果”送给田中角荣首相。田中首相也写了六个字“信为万事之本”。

程永华说:“我们经常讲要重信守诺,双方约定的事情就不能再违背。所以我在日本做大使跟他们交涉的时候,也说双方过去已经谈好的事,你现在又违背,就让我们觉得日本人不可信了。即使你现在给我一个允诺,我能不能相信你?这就值得怀疑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也是两国友好人士的普遍共识。卸任驻日大使后,程永华回国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致力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工作。

近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中日两国的民间感情出现滑坡,来到历史低点。程永华表示,即便如此,民调中两国仍各有70%左右的民众认为中日关系重要。他也注意到按照年龄层划分,对中国好感度相对最高的是20岁上下的日本年轻人。

2017年和2018年,程永华曾推动在北京大学举办两次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每次邀请五百名日本大学生来北京参会,当时的盛况仍然历历在目。

“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常比较偏颇,导致双方民众彼此的认知陷入一个怪圈。”程永华表示,要打破这个怪圈,就需要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我欢迎也希望更多的日本人到中国来,走访中国各地。多走走看看,他们就会知道不一样。”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