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 10:41
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披露,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
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的郧县人1、2号头骨,“郧县人3号头骨”有何特点?“郧县人3号头骨”发掘对于研究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与演化模式有何重要意义?相关文化遗存发掘提取后将进行怎样的科研安排?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工作组组长高星。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学堂梁子遗址因郧县人1号、2号古人类化石头骨而闻名,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演化史。”高星告诉记者,相较于以前发掘出土、已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本次发掘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整,颧弓保存良好,未发生明显变形,表面有少量胶结物,颅型饱满,眉弓明显隆起,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
高星介绍,“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目前仅出露颅顶及部分眉弓,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层中,右侧局部嵌入探方南壁中。头骨化石面骨附近的地层堆积中,同时出露较多化石,性质不明。3号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2号头骨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郧县人3号头骨’使用正规的现代科技发掘出来,所以相比1、2号头骨化石,其得到的埋藏学、年代学信息非常清楚。”高星介绍,为确保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系统、规范、可持续,考古队根据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采用新的NE布方系统,布1*1米探方,在自然层基础上按2至5厘米的操作层发掘。统筹推进激光扫描与三维重建、微形态分析、地质地貌学研究与古环境重建、年代测定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提取遗存信息,确保考古工作质量与水平。
“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高星认为,现有研究表明,东亚区域早期人类生存有200万年历史,但200万年到100万年时段内,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稀少,郧县人头骨和遗址正处在承上启下时间节点,其发掘与研究将有助于还原该区域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演化过程,搭建文化序列的演进系统。
关于“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研究与利用,高星表示,后续将对“郧县人3号头骨”及相关化石进行现代数字化提取和分析。“将在国内最先进的CT实验室做形态与结构的断层扫描、数据提取和三维重建,得到其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信息,并系统开展石器技术、功能及动物考古学研究,以期了解古人类如何使用工具、获取食物资源及适应环境等。这些信息对于复原我们过去的人类历史,了解人类演化进程非常重要。”
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已先后三次发掘出古人类化石。高星认为,该区域位于汉水边缘,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动植物、石料资源有利于古人类制作工具,狩猎采集,所以该区域可被视作古人类人口密集区域,构成秦岭汉水流域的人类演化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