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11:55
历经三百多年沧桑岁月,凭借着对品质始终如一的匠心坚守,“同仁堂”这一老字号早已成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象征。不过“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实际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始终是同仁堂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同仁堂更是借助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让企业发展动能更强劲。
全链条可追溯
成立质量追溯数据中心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不过也应看到,中药的原材料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等问题仍备受关注,加强药材全产业链监管,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
9月28日,北京同仁堂质量追溯数据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该中心将借助现代溯源技术,围绕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饮片炮制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等环节,开展中药产品的智能化场景集成创新与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从中药材到饮片再到中成药的全产业链追溯和质量管理,实现中医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消费者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北京同仁堂中药材“从种子到杯子”“从田间到车间”的全流程信息便清晰可见。溯源码就像每一个药材产品的“身份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同时也让好药材可以自己开口“讲述”全链条的品质故事。
众所周知,药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药品的质量与功效,而好药材从一粒种子到消费者的杯子,需要经过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在纵横万里的华夏大地上,每一味中药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遇,中药谓之“道地”。一直以来,北京同仁堂选择道地药材主产区,发展规模化现代中药种植,目前已在吉林靖宇、甘肃岷县、河南南阳、安徽铜陵等地,建立了数十种中药的种植基地,成为野生中药资源的有力补充,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药材资源。
在道地产区种下一粒种子,只是整个链条故事的开始,好药材还离不开种源的繁育、种植的管理、采收、加工、质检、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严格把控。北京同仁堂打造的中药材溯源管理系统正是以气象、土壤、药材、物联网等数据为基础,以田块为单元,聚焦“从种子到杯子”的追溯,“从田间到车间”的监管,从质量到供应的管控,从选地到农事的指导,优化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一批一码或一物一码进行管理,打造同仁堂中药材基地溯源系统,履行追溯主体责任,实现药材饮片的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风险可控。
此外,针对中药饮片,北京同仁堂搭建的中药饮片溯源管理系统,同样聚焦从药材到饮片炮制过程的追溯,串联药材入库、炮制加工、质量检测、库存和流通等关键环节,建立起包含生产订单、生产进度、库存、质检、销售、客户、供应商和查询等关键控制内容的饮片溯源子系统,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可溯源管理。
正在建设中的中成药生产溯源管理系统则聚焦从药材到成药生产过程的追溯,利用条码技术,赋给产品电子标签,实现原辅料、前处理、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及成品市场流通等环节的追溯,从而完成中药全产业链溯源的最后环节,实现“从田头到床头”的全链条可追溯管理。
不难看出,溯源管理系统的搭建意义非凡,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清晰查看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消费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和市场的监管,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大力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增加企业美誉度;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显然,北京同仁堂借助现代溯源技术,建立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覆盖全集团的中药全流程管理及质量追溯平台,不仅保证了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可追溯,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
智能制造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当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养生酒正迎来飞速发展阶段,成为白酒赛道新的增长极。9月28日,北京同仁堂养生酒研发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持续助力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股份”)养生酒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于养生酒产品的需求。
随着百年药企加码布局酒赛道,势必将为我国酒业发展带来不一样的“火花”,为我国养生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仁堂股份公司在传统大蜜丸制作工艺中应用了智能化关联技术,实现了合坨、制丸、扣壳、蘸蜡、外包等联线数据采集、储存及追溯项目,大蜜丸日班次产量提高30%以上,且生产过程中混批、混品种的风险降为零。其自主研发的逐丸检重设备,实现了在线高速检测、踢废、自动校验、数据分析等功能,做到每丸必检,存异必踢,有效解决了现阶段中药丸剂生产过程中无法对药丸逐一称重等问题,杜绝了中药丸剂重差问题。其大兴分厂开发的同仁牛黄清心丸装盒生产线,通过高位输送技术实现立体化作业,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通过机器人技术应用,实现高可靠性;通过定制开发专用装盒机,实现高稳定性。其中的丸药下料机,还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之前的手工包装线相比,用工数量降低了四分之三。
当前,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助推着中医药向智能化生产迈进。同仁堂科技唐山公司液体制剂项目,引进了国内首条口服液全自动连线。这条生产线实现了从包材出库、抓箱拆箱、运输拆盒,洗瓶烘干、灌装封口、灭菌灯检、贴标装盒、装箱赋码、成品入库的自动连线生产,全线无需人工操作。以前装着玻璃瓶的纸箱都“手动”拆箱,再将瓶子码放到生产线上。而智能机械手则能够做到仅用三四秒的工夫,就能将300多个玻璃瓶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输送线上。
通过手机碰一下,最快仅需要0.1秒就能了解产品的真伪,还能第一时间了解一罐同仁堂牌灵芝乐活胶囊“出生”到“面世”的全过程。这就是同仁堂国药应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场通信)技术达到的“神奇”效果。这项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智能交通、防伪等方面的技术,用于药品真伪的鉴别,在同仁堂尚属首次,揭开了传统老字号与新型高科技融合发展的序幕,迈出拳头产品实现市场标准化的第一步,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核心诉求和使用体验。“启用NFC防伪技术,不仅更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创建一个更加良性的市场”。同仁堂国药总工程师李霞解释道。
2020年9月6日同仁堂国药与用友香港集团、科大讯飞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框架内容显示,同仁堂国药将依托自身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148家门店终端应用场景和地处中国香港的总部优势,集中力量聚焦办公信息化、新营销和创意营销改革、中医药AI、区块链在中医药产业链中的落地应用、大数据与中医智慧病历、名老中医与境外患者无障碍沟通翻译、干细胞诊疗、医疗美容等行业尖端细分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此举将为同仁堂国际化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
同仁堂健康药业大兴工厂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该工厂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水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进行厂房与产品设计,实现了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物质排放,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碳足迹、工业节能诊断、温室气体排放等检测,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同仁堂健康数字化4.0工厂经过3年的建设于2021年底交付,2022年6月已完成生产许可认证工作。
科研创新显优势
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依托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同仁堂系统各单位正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今年6月北京同仁堂互联网医院在乌镇“西湖论坛”正式揭牌,升级运营,为患者在线提供疾病复诊、图文问诊、健康宣教等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同仁堂专家的诊疗服务”。北京同仁堂互联网医院的成立也标志着北京同仁堂医养集团在新业务的研发和开拓方面的新突破。据悉,北京同仁堂互联网医院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增加服务需求,考虑延伸服务,以“互联网+”赋能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赋能养老服务、赋能慢病管理,显然,预防未病、病中诊疗、愈后康复为一体的同仁堂中医药互联网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传承中创新,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创新药上,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治疗多发性心脑血管病的复方新药研发等。为了更好地深挖中药优势,在西黄丸抑制肺癌适应症、加味逍遥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增加适应症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此外,聚焦大健康需求,积极搭建“非药”板块平台,打造出以阿胶食品、健康饮品、香产品以及日化个护、消杀产品等“非药”新增长点。推出了以来自道地产区福建的枇杷为原料制作的同仁堂枇杷露,含有30%枇杷原浆。开发出阿胶速溶粉、阿胶糕以及鲜制阿胶糕服务。打造了包含安平香、安康香、同仁香礼、苏合悦馨文创产品和精油五大品类、55个单品的香产品系列。国内化妆品法规功效分类为26类,而同仁堂科技公司的化妆品、面贴膜产品、个护产品、日化产品已经涵盖了17类,达到百余个单品。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的消杀需求,立足中医药产业优势,推出草本抑菌泡沫洗手液、草本抑菌免洗手凝胶、草本银离子免洗手抑菌凝胶等产品。
在发展中,“老药新用”亦大有可为。近年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加码科研创新,不仅开展的同仁乌鸡白凤丸对化疗性卵巢早衰的药效学研究取得新进展,此外围绕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药效学研究、开展基于黄嘌呤氧化酶的降尿酸药物筛选、五子衍宗丸改善正常机体生殖细胞染色体自发畸变率研究等工作也取得新突破。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还创新打造了“中医药知识图谱”,可以将同仁堂的上百种中药和相关的中医理论、对应病症、药剂成分等核心概念做可视化、结构化、多维化的连接和展示。
围绕新产品的开发以及重点品种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同样收获满满,据悉,2021年以来,同仁堂国药紧抓核心业务,丰富中成药品种资源,成功取得6个产品的香港中成药注册证明书,分别为菊英仙丹、复方红景天胶囊、八珍益母丸、明目地黄丸、银杏叶片及清音丸等。此外针对公司重点品种例如安宫牛黄丸、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乐活胶囊等继续对其安全性、药效学、作用机制等深入研究,获得了较为积极、明确的研究成果,将对该公司重点品种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作为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国内水丸制剂领先企业,目前已拥有中药品种多达九十余种,包括丸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浓缩剂等剂型,近几年科研投入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据悉,今年1月至8月科研投入占到营业收入的6.78%(投入数据包含下属子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制药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改进生产工艺,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在大品种临床研究与品种标准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源动力。
近年来,北京同仁堂研究院重点围绕中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深化科技手段应用创新,前瞻性推广应用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为中药生产改进、质控提升和创新开发提供技术示范。例如,该研究院筛选同仁堂优势传统剂型“丸剂”,引用生产过程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建立了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此外,研究院通过地黄等代表性中药饮片性味智慧感知评价研究,保证饮片质量优质稳定,以现代技术传承发展同仁堂炮制技艺等。
同仁堂健康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5月,由该健康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国资委高精尖项目——“基于功能因子研发的中药大健康新产品及产业化制备项目”顺利完成结题验收。今年8月,健康研究院与301医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骨科、中医)监护的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中心”及“智能中医经络检测仪”两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部委联合开展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此外,以“智能制造”项目申报的“面向智能物流生产线的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不难发现,作为老字号中药企业的同仁堂,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持续加码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