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06:30
70年前的今天,《北京日报》创刊了!
70年波澜壮阔,70年满纸风华。
70年来,《北京日报》用心、用情地描绘着首都发展的壮美画卷。
70年来,我们走过了怎样的道路,一起来看——
《人民日报(北平版)》《北平解放报》……这些报刊都算得上是《北京日报》的前身。
1950年,北京市委决定创办一张机关报,1952年,北京市政府收购了当时发行的《新民报》。自此,《北京日报》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正式创刊,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范瑾兼任社长,副社长周游兼任总编辑。
“《北京日报》是北京人民的报纸”,这是创刊号发表的“创刊词”的第一句话。
“创刊词”道出了《北京日报》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全党办报”和“全市办报”的方针。
在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创刊号上,位于头版下端的《北京日报》“创刊词”,鲜明地道出了《北京日报》的初心与使命:
——《北京日报》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是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领导之下的报纸,它将系统地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北京市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特别是生产建设进行的情况,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收集与传播生产建设和各种工作的先进经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表扬成绩和优点,批评错误和缺点。
——为了执行上述任务,《北京日报》不仅依靠报社工作人员联系群众和深入群众的工作与生活,而且必须依靠广大的北京人民,特别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来参加报纸的工作:供给材料,写文章,提意见,组织对报纸的阅读和批评,真正做到“全党办报”和“全市办报”。
筹办《北京日报》期间,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在苏州胡同125号合影
《北京日报》的报头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在1952年到1964年间,因对《北京日报》创刊号的题写的报头不满意,毛主席曾两度再次题写报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沿用至今的报头便是毛主席于1964年9月25日题写。
1964年7月29日,毛主席给范瑾写了一封亲笔信:“范瑾同志:北京日报报头不好,应重换过。现写了两张,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退回重写。如你们认为可用,则在国庆节改换为宜。”
70年来,《北京日报》的工作得到了历任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
邓小平同志阅读《北京日报》。
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日报》理论文章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的“灯塔”使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同时期起到了回应热点、厘清观念、夯实信仰的重要作用。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北京日报》刊发一系列理论文章解答“为什么”“怎么做”等关键问题进行回答。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日报》刊发《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文章,详解了解放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1995年,《北京日报》及时推出《城市经济改革问答》理论增刊,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系统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宣传。
1999年5月,《北京日报》正式创办《理论周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周刊》的影响力之大还源于强大的“理论后援团”——由上千名大专家、大学者组成的作者库。
季羡林《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旗帜鲜明地肯定文化的时代性和多元性,以及与民族性的矛盾统一。
任继愈《理直气壮地宣传科学无神论》一文,厘清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错误思潮。
评论·传递声音和思考
引领舆论、传播理念、弘扬价值观是党报的光荣使命。
早在1958年,《北京日报》在“共产党员”专刊上开始了“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问题的大讨论,引来刘少奇同志进行讨论和总结。
1958年6月30日,刘少奇同志来到报社,对这次讨论进行了总结。
最终《北京日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共产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愿》,引起了广泛转载。
2008年3月,《北京日报》“七日谈”评论版创刊,紧跟时事热点传递党报思考、引导舆论,社会关注度和舆论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信息繁复的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更是勇立互联网潮头,向错误观点亮剑。
2020年3月,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新闻我来说”评论短视频栏目,“短视频+新闻评论”的新型评论形态在广大用户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截至2022年7月,栏目总阅读量已达近15亿次。
小编出镜揭秘《新闻我来说》
见证首都建设
与时代同步,与北京同行。《北京日报》始终密切关注首都重大工程建设成果,记录着北京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
1959年9月,《北京日报》曾报道人民大会堂以空前高速度建成,给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10个月内,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十大工程全部完工,为国庆献礼。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北京日报3次见证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诞生。
《北京日报》是首都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图为1959年8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走进新时代,“涅槃重生”的老首钢工业园、“一核两翼”中的城市副中心、“凤凰展翅”的大兴国际机场……
《北京日报》一直在记录着这座城的更新迭代。
高歌首都发展
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委鲜明提出首都发展,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
2016年2月22日起,《北京日报》推出“新航程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系列报道,聚焦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之中巨大的思想转变。
2017年以来,北京日报社全力配合推动全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重大报道。
同时开设了“最炫北京城”“胡同里的北京”“说疏”等视频节目,以更加新颖、直观的方式展现“减量发展”的优异成绩。
揭秘《说疏》幕后故事↑
胡同里的北京·胡同冷知识↑
最炫北京城↑
“《北京日报》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依靠广大的北京人民。”这,是《北京日报》在创刊之初,对广大读者许下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北京日报》创刊第一天,开设“读者来信”;1988年,“读者之声”版创刊;2006年,“政府与市民”版创刊。198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社内参记者采写了《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一文,为中央提供决策依据,让布票提前三年退出历史舞台。
而市民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更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有些单位大声广播吵扰四邻。”“建议少开会、开短会。”“已购公房产权证发放难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日报通过各民生专栏专版,刊发了2万多篇稿件报道群众反映的问题,其中超过90%的报道都收到了回复反馈。
2019年北京创新推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以其对民生关切的高回应性,迅速成为基层治理重要抓手。
《北京日报》紧跟相关工作推进进程,充分发挥党报联系群众传统优势,拓宽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心声,并入选中央网信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
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写道:“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诞生于1952年10月1日的《北京日报》,正是这样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作为首都党报,70年来,我们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见证繁荣富强。北京日报社记者分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庆典活动现场采访报道。
70周年国庆报道,是北京日报社全面融合改革后的第一次全媒体战役性报道,报社有效调动了全体采编力量,真正实现了融媒体采访,全媒体传播。
见证伟大复兴。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北京日报社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报网端微”齐发力。《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成为爆款,阅读量达4亿次,《北京日报》快手号《全北京,向上看》庆祝建党百年大会视频播放量达3177.5万次。
见证人民幸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浓墨重彩报道好这一重大历史进程,北京日报社组织精兵强将,派出数十名编辑记者深入全国各地北京对口扶贫一线采访,全媒体刊发“北京扶贫报告(河北卷、内蒙古卷、西藏卷)”“老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点亮北京扶贫地图”等特刊和专题报道。
共享双奥荣光。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我们见证了双奥之城的诞生。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闭幕,我们用20余载光阴记录奥运人们的付出与艰辛。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官方中文会刊。北京冬奥会刊总计出版46期、644版,北京奥运会刊出版47期、836版。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它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与英雄共逆行。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北京日报社的记者们深入抗疫一线,与白衣英雄们共进退,北京日报社记者总是义无反顾地加入逆行者的队伍,用纸笔,镜头,手机,记录下“战疫”中一个个关键时刻。
2003年,本报记者李学梅在非典隔离病区。
2020年1月,本报记者贾晓宏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采访。
相对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变成了一场持久战。从“战疫”开始,北京日报社记者编辑们深入医院记录救治,参与疫情防控发布会传递最新政策……全员参与到“战疫”的报道中来。
北京日报突破传统报道方式,在北京战疫关键时刻,积极创制新媒体产品:疫情高中风险区图、战疫海报、核酸地图等一系列产品成为防控工作的好帮手,赢得了市民的信任和支持。
疫情防控爆款产品是如何出炉的?揭秘↑
北京日报社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从1952年创办《北京日报》,到2000年组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社形成了先后拥有17报、4刊、1家出版社、1网的传播格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社实现了整体结构优化,将部分原有资源和采编力量转场新媒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融与通”的问题,北京日报社打通日晚报两大编辑部,完成融媒体组织架构调整。按照全天候融媒体生产流程对部门进行重新划分,最终形成“横向集约、纵向扁平、前端统合、后端分立、融合生产、分态传播”的新型组织架构体系。
融媒体时代,北京日报社12时辰大揭秘↑
经过三年多大刀阔斧的改革融合发展,北京日报社融媒创制、报道实力大幅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都视频”“京直播”“长安观察”“理论周刊”“识政”“京呈”等20余个在不同领域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新媒体,共同构建起“全链条生产、全平台发布、全媒体呈现”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截至2022年6月,集团新媒体端涌现出12个千万级平台,44个百万级平台,日产能超过2000条,是2019年的2倍多,实现工作重心从纸端向新媒体端的转移。
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北京日报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首都党报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彰显首都党报的强大影响力。在70年征程中,北京日报社捷报频传:截至2022年6月:
这是一份北京人民的报纸
走过了70个春秋
与亲爱的读者一起
见证这座伟大城市的日新月异
这是一份初心若磐的报纸
记录党和国家大事
关心百姓衣食住行
始终洋溢浓浓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份满怀梦想的报纸
凝聚几代报人的青春、汗水
两万五千五百余个逝去的日夜
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是一份生生不息的报纸
不断吐故纳新
70年依然风华正茂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