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养娃哪能听“名校父母”的
北京晚报 | 记者 侯江

2022-10-10 09:26 语音播报

锐评

“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所有期待自家孩子能上名校的家长,都会对类似话题动心吧?其实,这些“名校父母”所谓的真实分享,十有八九是为了造就教育焦虑。关注或者轻信这些自媒体文章的父母,可别在被迫产生的焦虑感中,损害了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第04078号建议的答复。针对“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建议,答复中表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孩子能考上“清北”,当然可喜可贺,却也不意味着人生铁定领先。先不说考上了“清北”之类牛校的孩子必定会有多出息,咱单说自媒体里的“名校父母”身份有多不靠谱。如果视频号、微博号能够真的一查到底,呈现的结果,恐怕会让绝大多数父母,觉得自己是错付了。“名校父母”的言语极富有煽动性,但仔细想想,有多少名校学生是靠父母特别是名校出身的父母“打鸡血”才拥有如今的一席之地?可以肯定的是,为人父母,看了这些人的表演,教育焦虑必然成倍增长,亲子关系也会成比例遭到破坏。

对孩子的成长难题视而不见的,不是好家长。但是,家长心中得有一杆秤,看清楚自己孩子的先天优势、劣势,同时看清社会发展、孩子成长的大方向。与其轻信鸡汤或谣言,不如在“双减”政策的助力之下,和孩子一起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非“名校父母”的呱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渴望。任何一个人在他人长期的逼迫强制下,都会逐渐丧失内在的前进热情和动力。何况,“名校父母”大多是自媒体打造出来的真假不辨的形象,那些或痛彻心扉或“凡尔赛”的表达,大多只戳痛点不谈希望,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
 
对于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决说不,让它们再无生存空间,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分内之事,也是家长们应该做好的心理建设。养育孩子,在养,更在育。放大教育格局,理性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才能不失职、不失控,当好孩子的伙伴。至少,别给孩子再添高压,别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只能无助地在心里高唱《孤勇者》。


编辑:侯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