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1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基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进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形态的出现,尤其是大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青年群体现代性的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文化传承模式日趋多元,表现出当下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其中,以文化传承关系的逆向演变为主要特征的后喻文化的兴起,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因素尤其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重视的时代课题。
后喻文化作为当前社会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孕育了丰富的时代特征。从理论角度出发,要看到后喻文化的兴起,虽然突出的是反向社会化,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否定,不能二元、对立地去看待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从现实角度出发,要看到当下社会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后喻文化仅仅是其中兴起的一种存在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消解。进入新时代,三种形式的文化交织存在,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基于此,必须清楚看到后喻文化的兴起,只是改变了以教育者文化输出为主的文化输出模式和对话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存在意义,更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反,多元文化传递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根据时代特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背后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青年群体的主体性,“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后喻文化最大的特征和优势就是青年学生主体性的显著增强。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调动了青年参与社会文化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的倾向。青年所处的年龄段,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依然处于形成期,容易被误导和利用,特别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网络已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文化渗透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方面,显然较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有着明显的系统优势,理应及时回应时代关切,突出自身主导角色,做好青年学生思想的“把关者”,在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点燃一把火”的同时还要适时“灌满一桶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和思想指南,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变”的是青年群体的对话方式,“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成长在全媒体时代的青年学生自带网络话语体系。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已然不能适应高度关注微观个体生活本真的互联网时代话语方式。适时调整对话方式,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转化为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号话语,并不仅仅是为了迎合青年学生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畅通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年的对话路径,进而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个人价值体系和情感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变”的是青年文化的兴起,“不变”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青年文化的兴起是后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青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去中心化,受众话语权逐渐回归,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对话开始增多,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手法为社会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媒介平台的开放,面对信息碎片化多元化,高校青年如果媒介素养能力跟不上,很容易脱离现实的束缚,片面追求情感宣泄与个性表达,出现过度娱乐化、缺乏理性的倾向。这种倾向青年文化的兴起必然会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它在塑造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并且引领文化建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青年文化的“引路人”,积极引导青年文化科学有序健康发展,畅通青年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对话路径,最终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嬗变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校第63期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