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86岁时,沿着北京的河从颐和园走到通州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梦瑞

2022-10-23 17:12 语音播报

深读

作为《北京晚报》的老读者,看到记者王天淇9月30日题为《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开工,28公里步道将一气走到底》的报道,勾起了我两年前的一段回忆,也让今年已88岁的我决心写下这段文字,记录一位耄耋老人沿河而行的快乐行程,记录这条让所有北京市民赏心悦目的静美水系。

两年前,我还“年轻”,一个偶然的契机路过通惠河,看到曾经的臭水河早已变得水清景美,桥上观水,驻足良久,惊讶与欢喜之余,想到咱北京的环城水系已经打通很久,《北京晚报》也多有报道,为什么不趁着现在身体尚可,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呢?而且,不能“浅尝辄止”,我要从颐和园的昆玉河出发,一路“逐水”而行,一直走到通惠河,再顺着通惠河走到通州的大运河畔!

插图 王金辉

说走就走,但确实不能“一气走到底”——昆玉河、永引渠下段、南护城河、通惠河、大运河,这一路走下来,上百里地呢,86岁毕竟算得是“上了年纪”,而且又不是“竞走”,沿途美景总要“顺便”观赏。

这趟旅程,从6月16日到7月18日,我一共分了八次走完。每一次步行的终点,就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好在京城公交四通八达,回程与下次前往起点时,我总能找到合适的线路。

八次河畔行走的“流水账”如下:首先是从颐和园走到西钓鱼台;再次是从钓鱼台向南走到大观园;第三次是走到了天坛南门景泰桥;第四次是重返天坛后沿河走到光明桥;第五次从光明桥漫步至东四环附近的九龙山;第六次是从九龙山抵达四惠桥;第七次是从四惠桥走到了通州双桥;最后一次则从双桥一直“溯流”来到东关大桥,然后向西北方向沿运河走到劳动局,才找到了回家的公交车。

作者原稿

记录如“流水账”,一路却绝不枯燥,沿河处处是景,有老树,有游鱼,有飞鸟,有亭台,碧水蓝天,路人闲适。途中还对三处高塔印象深刻,分别是昆玉河的玲珑塔、通惠河的高碑店塔、通州大运河的燃灯塔。这河边的塔,似乎比那山上的塔更秀气,也更近凡尘,在塔下歇歇脚,与那古塔比,我仍是少年。

当我少年时,国家动荡,兵荒马乱,有限的读书时光里,家乡的教书先生教会我以打油小诗记下所见所闻,多年来我也总是坚持。八次行程,我都有小诗备忘。第一次的行程,我是这样写的:“漫步沿河行,小雨下不停。垂钓渔翁众,十有九笼空。行至拱桥处,北望水雾濛。南水今北调,勿忘前人功。”

是的,勿忘前人功。2022年,我来北京工作生活整整七十年了。年轻时就好动,去探访过永定河与昆玉河,结果只看到农民在永定河的河道上放羊,看到了昆玉河的河道荒废、死水一潭。无论南水北调,还是这环城水系,乃至永定河复苏与大运河通航,搁以前哪里敢想?多少人的付出,才让这碧水重回,让这古老都城有了灵气。

记者王天淇的报道里提到,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将增设下河梯道、打通多处步道断头节点。这个便民工程真好——两年前我沿河而走,经常遇到“此路不通”的窘状,只能再攀爬到高处,如此上上下下,可真难为我这老翁了。如今的提升工程,是真正方便市民亲水休闲,让我们老百姓更惦记到河边来,愿意到河边来,方便到河边来。

“旧渠新修胜名画,劝君暇时去观摩”,老翁写此小文,是真心盼着更多市民去走走河边的步道,赏赏水清岸绿的美景。88岁的我,身体还健康,但终究年高了(长孙今年都上了大学)。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如我般爱上北京的河。人无永生,惟愿这碧水常在,多年之后,孩子们或仍会记得,家里的那位老人,曾经逐水而行,开开心心,从颐和园一路走到了通州。(责编:李葵)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