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主演“一白一黑”,王娜:里程碑式的民族经典永远值得挖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2022-10-23 21:34 语音播报

文娱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飘飘年来到……”舞台上,女高音歌唱家王娜饰演的喜儿翩然登场,灵动美丽。令人悲叹的是,连番变故即将降临在这个天真烂漫的姑娘身上。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奠定了中国“新歌剧”的基石,至今这部作品传唱不衰,家喻户晓。日前,中国歌剧舞剧院演绎的2015版《白毛女》又一次登台国家大剧院。

11年前,年轻的王娜与这部传承数十年的经典正式结缘。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全剧故事也被设置在河北。“《白毛女》的音乐和唱腔加入了很多河北民歌、河北梆子的元素。”而王娜不仅是河北人,还学习过河北梆子,有着独到的优势,“河北梆子和民族歌剧都有真假声结合的特点,但戏曲是完全的无实物程式化表演,歌剧还是要有一定的生活性。《白毛女》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它既有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也有生活化的表演。”王娜下了很大工夫去找到两者间的平衡,比如控制住戏曲里标志性的、但与歌剧情绪有些龃龉的兰花指,“我一直提醒自己调整,注意表演上的分寸感。”

相较于表演层面,王娜觉得,最大的挑战来自角色深层的转变。喜儿有3个差别巨大的状态——起初,她是单纯的农家少女,随后,父亲突然离世,喜儿被抢进黄家,备受侮辱和折磨。逃出黄家后,喜儿躲进深山,因长期缺盐,一头青丝尽数变作白发,成为村民们传说中的“白毛仙姑”。“演员一定要根据人物的状态来把控自己的表演和歌唱,给少了不行,给多了也不行。”王娜举例,在黄家时,喜儿是隐忍压抑的,“我们其实可以放开来唱,但这就脱离了人物当时的状态。”此后,历经苦难的喜儿变成了“白毛仙姑”,和之前留着长辫子的少女形象形成了震撼又鲜明的对比,“她满心愤懑,各种手势就像野人、像鬼一样,声音里也突出了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特质,这种转变,对演员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

在经典的传承过程中,前辈们的精神总在照耀着后来人。王娜始终难忘,一次排练时,在喜儿发现父亲去世的部分里,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总是对大家的状态不甚满意。“郭老师当时已经80多岁了,她扑通就往地上一跪,扑到杨白劳身上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爹’,我们在旁边看着,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类似启迪也发生在另一部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里。10月27日,这部首演于1952年的作品也将在国家大剧院亮相,王娜亦将出演。由她饰演的小芹一角,同样凝结着乔佩娟、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

“《小二黑结婚》第一次复排时,乔老师、郭老师每天都在排练厅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教授我们,这一辈歌唱家真的把自己和角色合二为一。”王娜记得几个很生动的细节,比如,郭兰英在看见大家挎篮子的动作时,一针见血地问道:“为什么你们都用右手挎篮子,左手去摘菜,难道大家都是左撇子吗?”在处理小芹与二黑相处的片段时,郭兰英又提醒,“不要总拉手,在那个年代,我们觉得两个人坐得太近了都不行。”在演唱那段著名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时,郭兰英的眼神首先掠过水面,看见了水中倒映的天空,再抬头向上遥望蓝天,人物的举止非常自然合理,王娜反观自己,“也许就是简单地看水、看天。郭老师她们演得每一个角色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种‘高级’的表演,将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让王娜感到欣慰的鼓舞的是,时至今日,经典作品号召力不减,《白毛女》开票后几乎销售一空。“虽然是老故事,但在今天,它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尤其是年轻观众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一白一黑’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永远有值得我们继续挖掘的内涵。”王娜说。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编辑:王润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