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10:4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可以看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耸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四大古代文明。如今,只有中华文明,历经磨难,不断发展,度过5000多年岁月,依旧年轻。书写了中华文明的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元、包容、融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上演了一幕幕“团结奋斗”的千古传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试想,如果没有火药的发明、火枪的制造和火箭载人飞行试验的失败,哪有今天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飞越太空;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多元、包容、融合的传统美德,哪有世界上唯一未曾断裂的古老而又现代的文明?
然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却是以一年大于中华民族史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速度突飞猛进。难怪连西方国家都惊呼:“中国的发展快得让世界毫无准备”,无法接受,难以适应。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结果,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续写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
如果说2000多年前中国汉朝出现的文景之治、1000多年前中国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几百年前中国清朝出现的康乾盛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那么,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所以,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书写了社会主义500年新画卷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别国到中国的发展过程,上演了一幕幕理论创新的活剧。理论源于实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理论创新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在于,创立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科学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它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走出来的,如果没有莫尔、圣西门、傅立叶等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还在于,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他们就将这一科学理论定位于发展的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从而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20世纪前半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大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
1938年,在扩大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标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时代,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无限精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
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百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不懈奋斗的百年;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百年;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
“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里程碑,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一切。在这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前90年,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10年,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找到了通过“民主”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经过不懈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又找到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党的坚强领导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政治保证。
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翻了一番,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也翻了一番。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稳居世界第二位”与一系列“世界第一”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无愧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新的里程碑。所以,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谱写了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最新华章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由此揭开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是改变我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面貌、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的历史。在这70多年中,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这里开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新的提升。
在经济建设上,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政治建设上,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在社会建设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上,我们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在外交工作中,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在党的全面领导上,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在这些历史性巨变面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呈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的最美景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40多年历史中,其中有10年发生在新时代。这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全面、深刻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最美景象、最新成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为一个新的里程碑写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写在了中华大地上。
(作者为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