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这间共享小厨房,守护白血病友的“春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奇茹

2022-11-03 09:09 语音播报

城事

漂泊异乡的求医路上,病人如果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不仅是对体力的补充和味蕾的满足,更是对疲惫心灵的慰藉。

在北京,有一间开设在医院里的抗癌共享厨房“小白春天”,为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友家属们提供免费的场地和水电。温暖人心的不只是一餐一饭,亦是困境中的爱心与守候、勉励与互助。

白血病患儿吃上家里的热乎饭

中午11点出头,丰台区博仁医院院内,不足20平方米的半露天小厨房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将近10个灶台,十来个人穿梭其间,择洗切炒,忙忙碌碌。不一会儿,豆角烧肉、东北铁锅炖、蒜蓉粉丝、青椒肉丝、臊子面、包子、饺子陆续出锅,香气弥漫。随后,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被装进饭盒,热腾腾地送进一间间白血病患者的病房里。

“这里就像一个‘小中国’,天南海北的病友都有。”“小白春天”创始人齐利光说。

在这个共享厨房里服务的,绝大多数是白血病患儿及家属。白血病患儿在治疗中对于饮食的卫生要求很高,最好就吃家属亲手做的饭菜,保证清淡、新鲜。可大部分家庭都是从外地来北京医治,对于去哪里买米、哪里买菜,家属们经常两眼一抹黑、心里发怵。更有的家庭,为了筹钱治病早已经济拮据,每月花三、四千元租一套能做饭的房子对他们来说,负担太过沉重。

“小白春天”成了大家的绿洲。一位家人在病房里陪护患病的孩子,另一位家人在小厨房做好可口的饭菜送进去——是这里病友家庭们的标准搭配。北方人教南方人包包子、捏饺子,南方人教北方人煲一煲养生汤。相聚于这里,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饭,省了钱,也省了心。“一个人吃饭净想伤心事。”一位病友家属说。

为何会弄抗癌共享厨房?这和齐利光自己的经历有关。

2015年,齐利光的儿子从河北来京求医时确诊白血病,背着儿子的面,年刚四十的硬汉走在马路上大哭了一场。此后,他一边给儿子治病,一边张罗着和病友家庭一起组织爱心车队、自行车协会、游泳协会。儿子的病成功治愈后,原本在老家做生意的齐利光留下当起了“北漂”。

2017年,他正式创办了“小白春天”抗癌共享厨房。早期,大家蹲在地上用电磁炉做饭,后来人多起来,医院免费提供了两间小屋供他们使用。如今,小厨房最多的时候能解决一百个病友家庭的吃饭问题。

“小白指的是白血病这个病友群体。刚得白血病的孩子刚一确诊时都是绝望的。起名叫‘小白春天’,就是希望大家无论多么痛苦都能看到希望,‘小白’也可以拥有春天。”齐利光说。

齐利光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沓无偿献血证

病友家属无偿做起管理员

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姬大哥都要到菜市场采购一次。“患者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必须新鲜。”姬大哥说。

姬大哥是抗癌共享厨房的第七任管理员,儿子半年前确诊。如今,他每天既要给自己患病的儿子准备一日三餐,也承担着为无暇做饭的其他病友家庭备饭的工作。历任管理员都是病友家属,不开工资,志愿工作。

小厨房现任管理员姬大哥正在为病友们做午饭

小厨房里的爱心接力,陪伴病友们走过春夏秋冬,也见证着一则则人间大爱的故事。

在大学教法语的刘老师患上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由姐姐捐赠骨髓后成功手术。但几个月后,刘老师的白血病又复发,8岁的儿子继续接力,将骨髓移植给妈妈,终于将她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28岁的李广,是抗癌共享厨房的长期志愿者,也曾是这里的管理员。多年前,李广的弟弟确诊白血病,母亲在病房里陪护弟弟,李广则在小厨房做饭。有一天,医生通知李广,弟弟的治疗已经欠费了1000多元,钱必须得续上才能进行骨髓穿刺。然而,此时,李广全身上下仅剩下136元。危急时刻,“小白春天”的病友们你三百我五百,愣是给李广凑出了2000元。弟弟康复多年后,李广仍会回到抗癌共享厨房做志愿服务。

一家一个整理箱,装着各色油盐酱醋,每周一次大扫除;储物柜里放着好几把病友们的车钥匙,哪位病友有需要就自行取用;义务理发师走了一波很快又会有新的顶上;音乐、绘画等专业的老师们义务开课,让辍学就医的孩子们也能学习新知识;还有定期讲座,专家来做科普,帮助患者家庭少走弯路……凭借病友家庭的投入、互助和共同摸索,“小白春天”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运营模式。

爱心接力帮助小厨房运营

为维持收支平衡,外地的抗癌共享厨房,有的会向病友象征性地收取点费用,有的还需要创始人自掏腰包补贴。“小白春天”则不对病友收取费用。如何让共享厨房长期运行下去,一直困扰着齐利光。

“虽然医院提供了免费场地和水电,但米面粮油花销大,灶台等设备也得定期更新。”齐利光说。

令人开心的消息是,社会力量开始关注到了抗癌共享厨房。近两年,“小白春天”陆续获得了几家基金会与爱心人士的资助,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也通过提供公益金、免费升级经营设备等方式,为抗癌厨房分担运营成本。

在小厨房里踱步一圈,记者可以看到一个个被来自各界的爱心浇灌的细节:冰箱、储物架、绿植是历届病友捐赠的,孩子们的玩具、大人小孩的过冬衣物是爱心人士捐赠的,锅具、大米是公益小店联盟送来的。

病友们也不一味做爱心的索取者。在“小白春天”的组织下,病友家属、医院工作人员、周边居民献血蔚然成风。每个月的志愿献血,已经成了“小白春天”的固定活动之一。

记者手记:让小厨房的烟火气更绵长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每天凌晨,“小白春天”里的灯就亮了起来,成了医院里的第一缕晨光。对于不少求医路上苦苦坚持的癌症患者家庭来说,它如同一盏黑夜中的“小橘灯”,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

在采访中,齐利光的一句话平实而令人触动:“好事做好不容易,小事能一直坚持下去,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记者获悉,外地的一些抗癌共享厨房,运营者得承担固定的房租和水电费用。相较之下,“小白春天”是幸运的,有医院提供免费场地,解决了日常运营中的成本大头——房租与水电费。

但即便如此,要想确保抗癌共享厨房运行无虞,齐利光要考虑到的事情依然很多:日常开销最大的是米面油,每天就得用掉20斤到40斤大米;每周三次为大病患者补充营养熬制的五红汤;给患者免费提供的净化水……

如何长久地守住抗癌共享厨房里的烟火气?某一次的捐赠或者某几位爱心人士的援手,恐怕远远不够。抗癌共享厨房需要找出一条可持续的公益模式,用健全的制度来保障资金的顺畅。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关注到它们,在合乎规章的前提下,给予抗癌共享厨房多一些政策上的便利与支持。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们希望,让爱心久久传递,让温暖常驻心间。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