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杠箱、北京灯彩哪能失传!抢救濒危非遗,留住“北京记忆”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2-11-07 08:03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得到专属保护。按照北京市文旅局近日印发的《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本市将通过建立市级急需保护项目目录、安排经费专门支持急需保护项目抢救工作、急需保护项目经费使用协议期满将接受考核等方式,促进对北京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北京杠箱、涧头村高跷秧歌和北京灯彩日前入选急需保护目录。

杠箱会的艺人在太庙前展示杠箱技艺。本端资料图

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派非遗是一代代北京人民智慧的凝结,传承着北京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近年来,北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不遗余力,不仅相继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法规和政策文件,还形成了从非遗项目到传承人群、从保护实体到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配套政策,切实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必须看到的是,由于一些非遗项目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消失,导致常年无法正常开展传承活动,严重威胁到项目存续;一些掌握该项目核心知识和技艺的主要传承人因健康、年龄等客观原因难以从事保护实践或无适当学徒,不足以保证有序传承。虽然群众喜闻乐见、专家击节叫好,这些非遗项目依然陷入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财富,一旦失传恐将只能留在一些老北京的记忆中。特别是对一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不加以抢救性保护,消失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刚刚公示的名单举例,北京杠箱是指16人抬着4只箱子一边走,一边用肩、腰、背、肘、腹、脚把箱子耍得上下翻飞;涧头村高跷也有浓郁的传统地方特色:一群人脚踩长长的木棒,上演一幕幕话本与戏剧;上边表演的人如履平地,下边围观的人胆战心惊;北京灯彩兴起于古代正月十五点灯过节,自辽、金、元时逐渐活跃,随后从宫廷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的内容脚本,生动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匠心技艺……各个极富生活气息,流淌着原汁原味的京派之美,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绘制出鲜活的北京历史风情。但这三个项目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保护迫在眉睫。

特事特办,急需急办。在遵循国家非遗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制定和完善地方保护条例,也是为了不让这些“京”彩纷呈的老技艺丢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此次出台急需保护非遗项目的认证标准、申报程序、支持措施、考核内容等详规,有助于根据非遗项目的“濒危”程度和传承难度实现资源调配,使非遗保护工作有了轻重缓急的科学安排,从而形成分层级、更细致的保护体系。突出非遗保护的关键环节,落实抢救成果的动态管理,无疑也能促进对非遗项目的合理利用和活态传承,让更多人在非遗默默坚守,续写传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保护京派非遗,也是保护和创新北京特色文化,让北京文化名片不断衍生新的生机,让世界看见北京厚重的历史和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