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17:38
看着一幅幅鲜活灵动、带着梨园芬芳的照片,一件记忆犹新的往事涌上心头。2002年3月31曰,86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传统京剧《连环套》,“活窦尔墩”倾倒了观众。演出结束后,我随中国京剧院原院长吴江、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等前辈到后台看望袁老。袁老正在化妆间卸妆,脸上蓝色的油彩还没有擦掉。张学津先生立即说:您这个蓝色儿跟他们不一样,我留个纪念!”说着用手指在袁老的脑门上抹了一下,涂抹在了当天的节目单儿上,我们也都效仿学津先生抹了一下,大家开怀大笑.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理光GR1胶片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珍贵的瞬间。这张照片发表在当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2002年12月11日,袁世海先生辞世,这张照片留下了大师最后的风采。
2002年3月31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传统京剧《连环套》。86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登台献艺,他塑造的窦尔敦倾倒了满场观众。图为演出结束后,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左一)到后台向袁世海老先生表示慰问。梁曦摄(发表于2002年4月3日《光明日报》)
自从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旅华期间拍摄的照片,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发行的《远东》杂志图片,对中国戏曲都有所表现。1870年,美国摄影师洛伦佐·费斯勒(Lorenzo F Fisler)在上海拍摄了戏装照《中国戏曲》,这张照片还在几年前北京的一次展览中展出过。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京剧,初步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繁荣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为当时最时尚的艺术,在京城从帝王到百姓都痴迷这门艺术,看戏成为时尚并且席卷了整个社会。同样,作为最时尚的摄影也把京剧作为重要素材,前后“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一批技艺出众的名伶成了镜头的主休,引领着时代风尚。京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据德龄所著的《瀛台泣血记》一书记载,清末北京的戏曲演员都很喜欢照相,当时有个唱旦角的演员,得到身为票友的光绪皇帝的赏识,光绪还曾向他索要过照片,可见当时戏曲照片多么盛行。试想,如果没有摄影技术,我们怎么能领略到一百多年前红极一时的“谭叫天”(谭鑫培)等戏曲宗师的真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丰泰照相馆,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谭元寿饰演《阳平关》黄忠(右) 梁曦摄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千年来中国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对于戏曲来说,摄影记录了约150年来的发展历程,创作出大量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以戏曲为题材的照片。对摄影来说,戏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百年摄影遇到千年戏曲,捕光逐影的镜头艺术的介入推动了戏曲的发展,而纷繁绚丽的戏曲又丰富了镜头艺术,二者相倚为强,相待而成。
中国戏曲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一生留下无数珍贵的照片,是同时期演员中留下戏照最多的一位。在梅兰芳诞辰百年之际,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梅兰芳》,收录了梅兰芳纪念馆珍藏的千余幅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大师的艺术形象,也记录了中国戏曲的高光时刻。1929年底,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他以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个人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美国民众以及艺术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访问了华盛顿、纽约等多个城市,历时半年之久。梅兰芳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大量新闻报道和图片见诸美国报端。他与电影大师卓别林等美国各界名人的合影、旧金山市市长小卢尔夫陪同梅兰芳出席欢迎会受到夹道欢迎的照片再现了当时的盛况。梅兰芳还将自己的各样戏照晒印了五六千张带往美国,用于馈赠友人及商业宣传。梅兰芳先生的友人、戏剧家齐如山为配合梅兰芳访美演出,编写了《梅兰芳艺术一斑》一书,内收录梅兰芳表演旦角坐立等标准身段10余种及指法50余种的照片,梅兰芳又将眼神的运用拍成系列照片40余幅。这些照片细致地展现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被戏曲界奉为圭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得到了大繁荣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齐头并进,中国戏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戏曲摄影创作也不断创新发展,戏曲摄影连环画、戏曲摄影年画等应运而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戏曲舞台摄影艺术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准。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人们随时随地举起相机或者手机,拍摄戏曲,通过各种媒介推送给受众,让人们领略戏曲艺术之美。
宋长荣、陈少云分别饰演《坐楼杀惜》阎惜姣、宋江 梁曦摄
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载至2015年8月31日,我国现有348个戏曲剧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的《中国戏曲志》相比,有47种剧种已经消亡,17种濒临消亡。保护好地方戏曲剧种,使其薪火相传是一项迫在眉捷的工作。通过摄影记录各剧种的前世今生、留住艺术家的珍贵影像,也是对戏曲剧种保护性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
张学津、刘长瑜分别饰演《梅龙镇》正德帝、李凤姐 梁曦摄
本期作品取材既有鲜见于舞台的地方剧种及演员、乡村戏班坚守演出的场景、戏曲新苗成长的纪实,也有戏曲摄影创新的成果。这些作品多角度展现了古老的中国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摄影人用相机拍摄更多的戏曲题材照片,既丰富创作,也为保护、宣传、传播戏曲做出贡献。让我们举起相机,对准流光溢彩的舞台,关注异彩纷呈的戏曲,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用镜头讲好中国戏曲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本文转自《中国摄影报》画廊——梨园异彩策展语,作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县域经济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