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13:21
11月1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国际研讨会在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召开。
作为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邀请来自世界遗产领域、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学界、业界专家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褚建好在致辞中分享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数字化实践”,并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分享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新模式、探讨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共同为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做出努力。
目前,北京中轴线已在加强数字化保护修缮、布局数字化展览展示、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等方面做出诸多成功实践。数字扫描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轴线“体检”,通过该技术清晰掌握北京中轴线文物本体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保护修缮的精细化提供支撑和依据。北京市还建立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通过数字测绘、三维扫描、建模,近景摄影测量等手段,留存文物保护修缮全过程资料,为科研和展示积累丰富的“数字资产”。“数字中轴”通过虚拟现实场景、5G、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遗产监测数据等信息,还原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场景。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让文化遗产故事传播更深远,《最美中轴线》《画中轴》《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已成为年轻人喜欢的节目,搭建起中轴线古老文明与年轻观众对话的桥梁。
会上,各领域专家分享了当下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
专家精彩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 夏泽翰
希望数字化可以为遗产保护的从业者和公众提供更完善、更广泛、更平等的机会,同时提升世界遗产地管理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 杨碧幸
数字科技是有效促进文化管理和交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知度、关注度和参与感的重要手段。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总编辑 陈胜利
文化数字化的功能作用,越来越从复制记录保存,向知识和文化服务转变,向强调个性化的体验、沉浸与互动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晓明
数字化是文化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是文化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北京中轴线申遗将会得到更好的数字化助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 宋慰祖
运用数字科学技术来传承保护传统文物,北京应该成为排头兵,应统筹规划分级分批建立文物数字化采集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洪
虚实融生的美好世界,是所有文化遗产最好的元宇宙入口。希望元宇宙这种体验方式,更早地在中轴线上能够得到好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杨越明
所有数字化传播的产品和项目,其实都是企图让更多的人从认知者往行动者转化,这也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腾讯研究院副院长 舒展
我们提的是全真互联网和全真的“数字中轴”,我们有可能在这样一个时代,无限的用数字化的技术打造一个真实的中轴线和文化遗产的体验出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
数字化的形式使人们能更广泛地接触遗产,不受任何物理和空间限制。通过各种媒体方式、数字内容使观众和学生能够更深度地体验某一物品、地点、遗址或文化实践。
全球文化网络总裁、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亚太交流合作基金会副主席、前联合国秘书处高级经济官员 梅里•马达沙希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数字文化遗产的产生。过去几年中,欧洲大量文化遗产通过研究主导的方式转变为数字资产。
意大利建筑师、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城市展厅策展人 米凯莱•布鲁奈罗
我们需要即刻采取有力、干净、清晰、高效的行动,开启世界文化遗产非凡的新阶段。遗产将成为未来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