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09:34
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日前圆满结束了首轮演出。舞台上,木刻版画、陕北秧歌等元素以及投身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群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为全剧留给观众的深刻记忆点。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杨家岭的春天》的创作初衷旨在赓续延安精神,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起初,我们只是有一种模糊的创作的冲动,知道大概要做成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杨家岭的春天》编剧、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回忆,在赴延安采风的过程中,主创团队的思路逐渐清晰,硬朗坚挺的木刻版画闯入了大家的视野。
“延安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瑰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最真实地反映生活和战斗场景,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对时代的理解和创造。”许锐说。主创团队从古元、彦涵、计桂森等版画先驱的10余幅经典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版画和舞蹈都强调视觉表达,“这些版画作品能给舞蹈编创带来很多视觉上的启示。”以古元创作的版画《抗旱》为例,许锐觉得,“它的构图、场面、画中人的姿态,本身就像是舞蹈。”于是在《杨家岭的春天》第一幕中,这幅版画被再现为男子群舞“抗旱”,舞者们的表演张力十足,气势大开大合,几乎在舞台上一比一复刻了画中情景。再比如《入仓》《来了亲人八路军》等版画作品,“它们或是表现群众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是表现军民鱼水情,这些丰富的内涵都会转化成舞蹈创作的内在冲动。”与此同时,木刻版画粗粝的笔触和浓郁的色彩融入了《杨家岭的春天》的舞美设计,为作品增添了厚重质朴的时代气息。
在内容主旨上,《杨家岭的春天》聚焦于文艺工作者的转变。80年前,无数有志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融入火热的生活与革命实践,在精神升华中开创了文艺的春天。那段时间,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艺术经典接连诞生,《杨家岭的春天》也对前辈们的创作进行了巧妙的彩蛋般的致敬:第一幕中,当舞蹈家和音乐家融入大众、在劳动中载歌载舞时,“新秧歌运动”的代表作《兄妹开荒》的影子若隐若现;第二幕中,文学家卷入了一场婚姻纷争,年轻姑娘大胆反抗包办婚姻,与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勇敢的身影渐渐重合;第二幕的结尾部分,文学家在夜色中奋笔疾书,窗外,黎明已刺破黑暗,“版画风格的背景里,曙光出现,太阳升起照耀河面,这代表着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许锐解读道。
纵观《杨家岭的春天》全剧,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在各个篇章中以主角形象出现的舞蹈家、音乐家、文学家和美术家,都没有具体的姓名。“他们是那个时期艺术家群像的缩影。”许锐说。主创团队参考了大量真实事迹,把采风和查阅资料时收集的点点滴滴折射在这些角色身上,“我们在老照片里看到,冼星海、丁玲等艺术家和群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挽起裤腿在田间劳作,还有艺术家投笔从戎,拿起刀枪成为战士,甚至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之所以没有给剧中的角色起名字,是因为他们代表着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