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条三百多米长的老胡同,名叫烂缦胡同。曾几何时,这里和众多老城胡同一样,违建多、外立面斑驳、路面也坑洼不平。用居民们的话说,和“烂缦”二字差之千里。不过,随着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于2018年启动改造提升,这条老胡同终于迎来了新生机。
走进烂缦胡同,每隔几米就有让人驻足的“景致”,黄蓝相间的玻璃幕墙上写有胡适的现代诗《鸽子》,墙后,几只家鸽蹿蹦着,不时飞一圈,为静谧的胡同增添几分灵动。两侧院落的门头均已换新,灰色外立面再现了传统建筑“青堂瓦舍”的风格。
正值中午,几位游人在胡同里散步,听到家鸽“喧闹”,忍不住围着鸽舍一观。只见鸽舍中有10个推拉门的木箱鸽窝,还有挡雨棚、拼色玻璃,与胡适的诗句相映成趣。一旁拾掇的老居民正是鸽舍的主人陈忠义。
“这都得益于街区的提升,以前养鸽子心里打鼓,现在我的鸽舍成了网红打卡地,心里特别美。”一边拾掇鸽舍,陈忠义打开了话匣子。老陈今年59岁,自打出生就住在烂缦胡同105号院,见证了胡同的变迁。2013年刚养鸽子那会儿,他用木板和铁丝做窝,盖着石棉瓦遮雨,和如今的鸽舍相比,十分简陋。
“一开始我心里还没谱呢,环境提升了,鸽子还让不让养?”陈忠义说,直到设计师登门拜访,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设计师告诉他,街区提升要保留城市记忆,鸽子代表老北京文化,不但支持他养下去,还要把鸽子窝“全面升级”,打造成胡同里的网红鸽舍。
经过几番沟通、调整,简陋的鸽子窝不见了,老陈的30多只家鸽搬进“新家”,胡同也变了模样。
“我家门口的石头花箱、门窗都是新换的,外墙也重刷了。原来胡同里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都给归置到地下。坑坑洼洼的地面也重新铺了,用的海绵技术,这几年下雨确实不积水了。”说起家门口的变化,陈忠义滔滔不绝。
成果来之不易,保护责任更重,为了让烂缦胡同风貌常新,改造过程中还专门设置了“智慧大脑”。通过与胡同中央的智慧灯杆联动,完成井盖监测、WIFI信号、5G基站、多功能大屏、人流预警、一键求助、风貌管控等多项任务,防患于未然。
如今的烂缦胡同,处处透着温馨,在这里不仅能够体会到纯正的北京胡同文化,还可以追随潮流到咖啡店、花店等文艺小馆坐坐,累了就去红色会客厅歇歇脚,听老社区书记讲讲红色文化故事,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