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12:51
毛泽东如何推进精兵简政?
1944年9月8日下午,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现场所作的《为人民服务》讲演,成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经典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毛泽东这里所谈的精兵简政,作为延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影响深远。在这一政策产生的背后,同样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之际大胆创新、敢于自我革命的政治魄力和历史决断。
延安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有志人士纷纷奔赴延安,陕甘宁边区各级各类机关、学校、军队等脱产人员数量不断扩大。到了1941年,延安的脱产人员数量比1937年中央初到陕北时增加了5倍,达到7.3万多人,占边区总人口的5%。脱产人员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生活成本的提高。仅粮食一项,1941年边区的公粮征收数目是20万担,占当年粮食总收获量的比例达13.8%。
到了1942年,虽然通过大生产运动,部队、学校普遍提高了粮食自给率,但仍需征收公粮16万担,这对经济落后的陕甘宁边区老百姓来说,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据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测算,如果边区的脱产人员减少至6万人,口粮就可减到10万担,仅为1941年的一半。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
在此背景下,主动减少财政负担人员数量,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每一位关心时局的人面前。精兵简政观点的提出,作为民主议政的成果之一,很快就顺势而出了。
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边区参议员、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开明绅士李鼎铭和边区参议员、无党派人士姬伯雄等11名参议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
“精兵简政”提案正式提交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应。有的参议员认为,当前正值抗战救国的紧急关头,敌人正以大量兵力向边区进攻,实行精兵简政不就等于束手就擒吗?
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个别人甚至怀疑他们提出这个提案的动机不良。而毛泽东对李鼎铭等人的这一提案却十分重视,亲自抄在笔记本上,并且加写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计划草案。毛泽东指出,财政经济方针必须实行下列两大原则:(一)精兵简政,调整人员,裁减的人员须使之各得其所。(二)扩大收支,发展事业,扩大必要事业如文化事业等的经费。这次会议确定了精兵简政的方针。
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右)和副主席李鼎铭(左)的合影
1941年11月27日,边区政府举行第一次政务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实行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精兵简政”提案问题。会议决定设立边区一级编整委员会,12月15日前拟出精简方案。12月6日,《解放日报》以《精兵简政》的醒目标题发表社论,论述精兵简政的意义所在。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把“精兵简政,节省民力”列为“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要求党、政、民众团体的全部脱产人数不得超过甚至更少于该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财政政策必须注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结合。据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回忆:在此期间,毛泽东还亲自仔细计算了多少农民能够养活一个脱离生产的人。
从此,精兵简政就正式成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统计了边区政府实行精兵简政后五个月的效果:“自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三月,我们曾经把政府机构,从上到下,加以编整,共减去1598人的名额,派了三百余人加强下级,其余则送学习,或转入生产。”
绥德分区在1942年的第二次精简中把行政人员压缩了127人(由483人减到356人);西北局机关通过三次精简减缩人员与科别,共减少干部17人。精兵简政的大力推行,一方面增强了政府的办事效能,进一步统一了政策、法令、命令、指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大大地节约了财政支出,节省了民力。以延安县为例,1942年动员民力6万个,1943年减为2.8万个。
1942年9月,毛泽东根据10个月来推行精兵简政的情况,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要求各根据地都要把它“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来看待”。
《解放日报》刊发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虽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精兵简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来,要真正做到位,还需要持续用力。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1942年12月13日,边区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并于1943年3月明令公布,从而开始了边区政府的第三次简政。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简政实施纲要上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1941年至1944年连续三次所开展的精兵简政,使陕甘宁边区真正实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预期目标,也真正克服了根据地存在的“鱼大水小”的现实矛盾,减轻了边区广大群众的负担,调动了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对于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军民渡过难关,巩固抗日革命根据地,从而坚持长期抗战,并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延安走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危难中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