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之“大”,不拘泥于雪量,更在乎作用之大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杨秀

2022-12-07 12:40 语音播报

学习

命名使时间成为我们的时间,不同的时令命名附带着多元语言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祖先按农历将一年划为四季,分别用春、夏、秋、冬四个字名之,不仅概括了各个季节总的物候特点,还体现了物的时序变迁。比如“冬”字,本为终结、终端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四时尽也”。每一季的三个月又依次以孟、仲、季排序,如孟春、仲夏等;每个月甚至还有别称,雅训一点的,有榴月、桂月和菊月等;偏口语化直白一些的,有“十冬腊月”之说,其中的冬、腊又专指十一和十二月。

雪盛

大雪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在农历十一月,即仲冬、冬月。交节日期在公历12月的6—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与半个月前的小雪节气相比照,雪势变化即见分晓:“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北方人常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这一俗谚,描述的不单单是雪的由小到大,同时强调了雪从“未盛”到“盛”所呈现出的渐进式寒冷。一个月前的立冬时节,只是水始冰未坚、地始冻未裂的初冬景象,这期间还时不时会有十月小阳春的回暖。至大雪时节,强劲的冷空气已持续推进月余,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或干冷或湿冷的隆冬季。同样是在寒冬,不同区域中人们的体感与其属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和风力等都密切相关。

冬储

《荀子·王制》中有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人们适时劳作、顺时生息,做到“不失时”,才能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资需求。千百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食物存储和防寒保暖等知识经验。《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就详细描述了先秦时期人们过冬的多方准备:织麻、猎兽取皮做冬衣,收粮入仓、堵鼠洞、熏鼠,修屋、糊窗,备柴草等。诸般辛劳,才使寒冬里基本的衣食住需求有了保障。

冬储菜中主要有干菜、窖藏菜和腌菜几种。长期以来,腌菜是冬储菜中的主打品。在我国一些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早在秋末就开始着手,东北地区有“霜降腌菜”的说法,萝卜、白菜、芥菜、雪里蕻等都适合此法。

相对暖湿的江南地区则多在小雪和大雪期间腌菜。清顾禄《清嘉录》中的“盐菜”条对苏杭地区的腌菜习俗有所记录:“比户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并对不同的盐渍法津津乐道:去掉菜心的叫藏菜或盐菜;经水冲洗味淡的叫水菜;将寸长的菜心和萝卜条盐抹、酒渍、入瓶,再藏于灰窖,过冬不坏,叫春不老。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中言:“杭俗,腌菜例以冬至开缸,先祀而后食。”寻常百姓家的一道备冬腌菜,从初制,经等待,再到先祀后食,全程都透着精致、沉潜了敬畏,于细微处演绎出舌尖上的江南式讲究与活法儿。

冬储物品的名单中自然少不了冬装。清《燕京岁时记》十一月里的“翻褂子”条载:“初一日,臣工之得着貂裘者,均于是日一体穿用,谓之翻褂子。”又在“赐貂”条载:“每至冬月,凡乾清门侍卫及大门侍卫等,均由本管支领貂褂银子,人各数十金。”冬月里,在朝廷领俸禄的不同品级臣工、侍卫有穿戴貂裘的、有领取貂褂置办金的。这些相对稀缺的名贵冬装,自然不限于大雪节气或某个节日穿戴,但似乎与雪更配,《红楼梦》中晴雯补的雀金裘就是贾母在天阴将雪时送给宝玉的。冬雪,一定程度上是冷的代名词。

吃穿用度等,向来丰俭由人。更多的普通人家会量入为出,在保障一家老小不挨冻受饿的前提下再适度享受。入冬,家里怕冷的老人会早早地穿上棉衣,还不忘向子孙们碎碎念“十层单不如一件棉”。清《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用以“熏炕”供暖的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时当冬月,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吃饱、穿暖,家有热炕头,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北方人过冬的理想目标。江南民居多无炕,取暖用的脚炉、汤婆子等也是过冬必备品。

“大雪”节气

咏雪

冬日飘雪,是老天爷在寂寞天地间的诗意挥洒。借风扰动,凝重、肃杀的大自然便平添了些灵动。人们敛藏多日的心思在银装素裹中敞开,去赏雪、咏雪。既能“独钓寒江雪”,亦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有“西山晴雪”一景,据载,早在金朝,西山一带即为著名的赏雪地。近年来,到故宫赏雪、拍雪景,成为热点。甚至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成了紫禁城。标榜怀旧风,走的是时尚路线,还摆出了文艺范儿。

咏雪的古今诗文很多。东晋时,东山谢氏还因咏雪联句成就了谢道韫的“咏絮才”之名。据传,名士谢安见屋外雪骤,欣然出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先对:“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同样是借用相似物的关联咏雪,与雪同色的盐“差可拟”,因风起的柳絮胜出,也许看重飞絮轻盈的形态与飘雪更“似”更“若”。撒盐空中,以今观之,虽少了咏雪的文艺范儿,但融雪,很实用。

丰兆

古人根据世代的观察与积累,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气象对应特点,以预测丰歉。如谚语:“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这些谚语,集中在寒与雪两点,低温严寒,能冻杀藏于土中的虫及其卵,高效、环保、无成本;积雪覆盖大地,对越冬作物具有保温保湿的作用,待春暖雪融,还能及时为作物补充水分。而水是作物生长的命脉。

综观二十四节气,名称上与降水直接关联的节气共有七个:春季的雨水、谷雨,秋季的白露、寒露、霜降,冬季的小雪和大雪。而节气最初形成的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末秋初,与这些节气并不对应。在降水中占比重较大的雨和雪,命名到春冬两季。从全年的降水量来看,春雨与冬雪都远不能与年中的丰沛雨量相比。春雨与冬雪在量上无优势可言,反倒是因为量少,被以稀为贵了。春季,万物生发,需要水的及时滋养,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气开启了下雨的序曲,随后进入雨生百谷的承续期。冬季的小雪、大雪则可视为降水的尾声,为作物补水以保墒。由此,大雪节气之“大”,不拘泥于雪量,更在乎作用之大,是祥瑞之雪,瑞雪兆丰年。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