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9:38
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不断涌现并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给疫情防控带来考验。12月20日,北京大学发布最新成果,该校科研团队系统地探究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趋同演化”的机制,并前瞻性地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预测,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持。该成果已于19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该成果由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京昌平实验室曹云龙和谢晓亮课题组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完成。研究人员对不同免疫背景人群中分离得到的抗体进行了大规模中和测定和逃逸图谱表征,发现病毒趋同进化产生的变异株几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体药物、疫苗接种者或康复者血浆。
随后,研究团队基于抗体的大规模中和测定和逃逸图谱表征的数据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对病毒演化方向进行了合理预测。他们发现,尽管这些新突变株具有前所未有的免疫逃逸能力,但团队此前筛选出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组合SA55+SA58,特别是SA55,仍然强效中和了所有主要突变株和未来短期内可能流行的突变株,且能同时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是目前已知能够高效中和所有新突变株的,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抗体。该抗体具有广谱中和能力强、将很难被未来变异株逃逸、半衰期长等特征,将适用于不适合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等群体的防护。
“这一工作深入探究了构成当前新冠大流行的多个奥密克戎毒株对人类群体免疫的逃逸规律。”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评价,这项研究所提供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科研团队更高效地设计广谱抗新冠疫苗,也会使人们更可能为所有潜在逃逸现有群体免疫的毒株准备好“特效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祥喜也表示,该成果能够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新突变株的精准预测,预先了解这些新突变株的病毒特性能够为科学精准防控留出宝贵的时间窗口。
团队介绍,SA55与SA58正在进一步开发中,初步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喷雾吸入一次提供的即时保护可维持6至12小时,预防感染效率可达到80%以上,且成本较低,方便使用,目前正在进行更严谨的临床试验,未来有望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