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得聪明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2-24 19:41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教育
看更多
+ 订阅

当一个学生坐在家里,可以像在教室里一样看老师书写板书,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不受座位限制地分组讨论,每个学生的英文读发音会被及时校准,听不懂的学生可以勇敢地反馈,老师则根据实时答题数据精准设计课堂下一环节。

2020年初,疫情来袭,居家上课成为老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新情况。

起初线上教学、学习仅是“停课不停学”的临时应急措施,而如今这一方式已成为教育领域新趋势。传统公立学校通过与教育科技公司的合作,走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居家线上教学和上课模式,教育信息化也摸索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新道路。

6月15日,一场教育科技行业盛会十分应景地向人们展示了“科技改变教育”的更多可能。飞象双师素质课堂、VR虚拟课堂、智能作业系统、在线教室、飞象智慧校园,以及国内首个3D动态知识图谱飞象星图等5款产品的问世,不再是以往单一、割裂的软件应用,而是打通了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全场景解决方案,更注重实际应用,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痛点,似乎在昭示着教育领域的新一轮变革——知识获取、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打破“围墙” 课堂变得聪明了

时间退回十几年前,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棒、粉笔、小黑板”的年代,只有极少数“有条件”的学校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和电子讲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教育制度“四梁八柱”全面搭建完成,教育信息化的“内部施工”有序展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99.7%,99.7%的学校实现了百兆带宽,95.2%的中小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统一配备教师终端1060万台、学生终端1703万台。

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让教育信息化成为可能。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程旭是北京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疫情期间,程旭通过飞象在线教室,远程为两个教学班的65名学生上完了10余节直播课。“不仅没有耽误给在校学生授课,我的部分学生在家也和其他学生一样保持学习进度。”

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初三年级数学老师黄园园则通过飞象在线教室远程为学生直播讲解“角平分线如何添加辅助线”知识点,老师在线手写板书,师生通过麦克风互动答疑,学生的学习画面也在屏幕上一览无遗。

通过飞象星球的产品,全国已经有572所学校突破地域阻隔,从北京到上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市及自治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在线教学,一堂普通的网课,最多时有500万学生同时在线上课。

课堂教学之外,远程布置作业也成为了横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另一道坎儿。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同时引进了飞象智能作业系统,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在学校作业评估、作业管理、作业监管等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绝非机械性地布置作业,其背后有知识图谱的底层逻辑支撑。“知识图谱”的概念在教育科技领域里并不陌生,它被称作教育数字化真正的新基建。随着数字化学习资源呈几何倍数增加,知识图谱成为了能将海量的知识与内容结构化的坐标体系。

然而,搭建知识的“活图谱”却绝非易事,飞象星图的背后,是覆盖K12全学段、全学科的1万多个知识点、100多万条关系路径、300多万份课程素材和7亿个题目,因此成为目前国内知识点颗粒度最精细、关联维度最丰富、教学资源最多的K12知识图谱。

如此一来,每名学生都拥有了专属的“AI学习导航”:作业被批改后,关键题目能在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库中进行检索与匹配,从而给学生精准推送相关题目的视频讲解、题目解析、举一反三、知识点讲解、配套练习等内容,记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辅助老师完成“大规模的因材施教”。

这只是信息化教育的一小步新尝试,如飞象星球产品技术负责人邱瑞所说,飞象星球要做的,是“以科技助力政府部门和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和个性化人才培养”,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久久为功的努力。

打开大门 外校的好老师来了

线上教学打破了教育的“围墙”,让过去相对传统的公立学校看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可能,也激发了教师们不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自今年3月中下旬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在采取“相对封闭管理”措施后,增加开设了“飞象双师素质课堂”。通过“双师模式”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补充,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在校老师的负担,同时也能让课后服务保质保量,确保孩子们学有所得。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也采用了相同的“双师课堂”。在该校六年级的一节“玩转魔方”课上,教室大屏里的主讲老师为孩子们讲解“白色十字”的玩法。在本校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跟随三维动画动手操作,和线上主讲老师参与互动,并争相在挑战环节抢答问题。

“双师模式”由飞象邀请的素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资深讲师线上授课,与线下的学校老师共同搭建教学体系、打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场景,解决了传统“拼盘式”课后服务所带来的课程品质、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而涵盖围棋、建筑、机械、音乐、心理等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上百门高品质“双师”素质课程,更是帮助教育资源薄弱的偏远地区有效缓解了学校缺师资、少资源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VR/AR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为信息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赋予更大的想象空间。飞象在发布会上为观众展示了这样一段画面:静谧的海底,生活在五亿年前的海蝎甩着尾巴,拍打着面前的礁石;珊瑚如同海底的灌木丛,任由人穿梭其间。这些,都是通过“飞象VR虚拟课堂”实现的。

3D 沉浸式虚拟体验将微观运动、宏观现象、抽象知识可视化,强化课堂教学、演练、实训的融合。学生既可以“只身”进入炙热的太阳系,在某颗遥远的星球上遥望银河;亦可以进入微观世界,感受化学分子和原子结构,进入时空不可达的场景,提高学习兴趣、专注度和记忆力,让教学“活过来”、让学习“身临其境”。

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如果说信息技术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已经让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授课模式发生彻底改变。那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出台则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北京为例,《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要实现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等发展目标。为此,北京强调要以加强领域协同发展为统领,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机制,推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从规划落实部署来看,北京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速推动前沿教育科技和优质校外资源进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场景,成为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益补充。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信息化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应用层面,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挖掘分散在教育教学各个场景中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为学校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传递出更大的价值。

显然,这需要从一砖一瓦入手搭建数字化教育的城池。飞象星球已经开始通过过去十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学校提供包含“1个数字基座、17个智能教学系统、106个软件应用”在内的校园数字化升级全场景解决方案,让更多学校,轻松、平稳地升级成为面向未来的智慧校园。

邱瑞介绍,这套智慧校园系统的最大价值在于—首次实现校园全场景的底层数据全部打通,帮助学校打破信息孤岛,不断沉淀、搭建专属于本校的“数据资产”,并反哺到日常教学与管理当中。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当孩子们在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一本书的时候,此前借阅过的同学和老师们的有趣讨论,会被系统自动推送而来;当孩子还书的时候,系统可以无感检测学生的阅读质量,并智能推荐下次借阅的图书。

教育信息化既是长期工程,也是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实力。

以飞象星球为代表的教育科技公司,正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真功夫、下大力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为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更好地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邱瑞所说,这注定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我们之所以选择做这件事,恰恰是因为它难而正确,“一旦有所突破,无论对于学生、老师、家长还是管理者而言,在教育的体验上都会有质的飞跃。”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