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每年都会发布北京交通发展年报,全方位呈现北京交通的变化及运行情况。2022年是交通发展年报第20周年。
今天是“治堵大家谈”第294期节目,邀请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杜华兵,工程师孔昊、工程师高祺、工程师赵浙汐,带我们一睹北京交通发展年报视角下北京交通20年的变化情况。
欢迎持续关注“治堵大家谈”专题节目,我们一起为北京的交通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北京市民出行特征发生结构性转变
公共交通为主 自行车慢行回归
20年来,北京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布局逐步完善,形成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2000年,中心城区主要通勤交通方式为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自行车出行占比达38.5%。20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空间逐步分散,中心城区通勤交通方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市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在通勤方式选择上占比约40%。随着轨道交通覆盖区域愈来愈广,地铁出行比例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3.6%,到2009年超过10%,直至2020年达到21.6%,逐渐取代部分公交出行选择,成为更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小汽车出行比例上升。随着市民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小汽车通勤比例逐渐提升,2006年超过了30%。随着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的实施,该比例维持在35%左右。
自行车逐步回归,绿色出行方式再掀热潮。2000年后,自行车在通勤方式中占比大幅降低,由38.5%降至12.1%。2013年,本市对慢行系统综合治理关注度逐步提升,道路状况不断完善,推动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多个共享单车市场化运营主体加入,公共自行车供应量增加,自行车出行比例再次上升,2020年达到22.7%。
慢行优先 公交优先 绿色优先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
出行结构不断优化
20年来,本市交通发展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2021年本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不断提升,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2021年,本市道路里程为8432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5940公里;公路里程为22320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8429公里。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783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729公里;公共电(汽)车运营运线路条数为1217条,较2001年增加了664条,公交线路长度为28580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15454公里,营运车辆为23079辆,较2001年增加了8276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0%,出行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城市交通运行总体顺畅
出行更绿色 服务更智能
过去一年,本市城市交通出行总体顺畅,交通运行状况逐渐恢复。2021年,继续采用综合出行时间指数和分方式评价指数分析交通综合出行效率。全市工作日高峰时段综合出行时间指数4.28分钟/ 公里,较去年同期的4.19分钟/ 公里,增加0.07分钟/公里。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指数5.58,较去年同期的5.07增长10.06%,处于“轻度拥堵”级别。
出行方式越来越绿色。从2021年市民出行方式构成看,小汽车出行比例有所提升,但总体仍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为主。从机动车本身能源构成看,2021年本市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达到52.4万辆,较上年增加了27.3%。
出行服务越来越智能。地面公交领域,本市聚焦“一码通乘”服务,持续推进电子支付建设。轨道交通方面,2021年,本市在“回天地区”5 个大客流车站推广应用“信用+地铁智慧安检新模式”,节省乘客排队时间 6-8 分钟。停车方面,2021年,本市停车资源管理平台上线运营,大力推广无人值守停车场建设,保障已接入远程值守停车场的稳定运行。
区域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北京市大都市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区域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北京市对外货运、客运流量增加,对外联系密切程度加深,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对外客运方面,2020年,北京铁路枢纽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已有多条铁路干线和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铁路路网性客运中心之一。铁路客运承载量逐步提升,逐步超越公路客运成为最主要的对外客运方式。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显著提高了航空客运承载量,航空客运增幅显著,成为可以与铁路客运比肩的重要对外客运方式。
对外货运结构则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公路货运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外货运方式,口岸监管货运量显著提高。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北京市产业疏解、企业搬迁等政策导向,2015年对外货运量大幅降低,特别是公路营业性货运量大幅减少,随后几年小幅回升。铁路货物到发逐年降低,航空货邮吞吐量占比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