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S2022 | 看双向创新如何革新医疗健康产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1-03 09:26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健康
看更多
+ 订阅

随着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化技术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改变产业生态。

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精准医疗等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结合,促进医疗生态和效率的融合提升,并不断为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对于从业者而言,又该如何更好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结构,打造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12月29日,CHS2022第七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本届峰会以“双向创新·如7而至”为主题,围绕数字医疗、产业创新等篇章展开持续一天的信息交流与洞察共享,采取一日论坛+颁奖盛典形式,聚集政、产、学、研各界医疗行业大咖,共话大健康产业双向创新之道。据悉,本次峰会由亿欧大健康主办,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支持。

“数字化升级推动了医疗健康产业双向创新,当前的这个产业的数字化创新实际上是以健康中国为核心指导原则,以安全可控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基层落地为任务,以创新应用为手段,以生态价值为路径,以业务的最终升级为终点,这也是本届主题的由来。”亿欧董事总经理、亿欧大健康总裁高昂分析认为,数字化的渗透链条将会是一个从院内到院外、从治疗到预防、从顶端到基层,数字流动打通的过程。此外,数据维度的互通也标志着行业成熟的发展,从挂号用药、轻问诊、体征监测、再到真实世界数据的流动,也预示着数字化渗透逐渐成熟。

“对企业来说,重构生态是必经之路,未来应该从整个生态构建的过程中去挖掘商业价值,而非将所有筹码压在单一的产品上。”

数据打通产业创新的“任督二脉”

数据是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的燃料,数据的积累、流通、交易产生形成了数字化经济。然而数字健康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例如资源价值低、活力不足、规则不清、所有权问题等困扰着从业者,也影响了数字健康的长远发展。

12月19日,《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在期待中应声发布。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才有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数据二十条“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有利于破解数字健康发展困境,通过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助推数字健康发展。

“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激活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数据安全流动,也让一众需要数据的公司受益。

众所周知,AI医疗公司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来锻炼模型的稳定性。在AI影像深耕多年的推想医疗创始人、董事长陈宽表示,未来40年,将中国领先全球的技术带给全世界的患者和医生,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使命。

征服市场的前提一定是产品质量过硬,强联智创创始人、总经理刘文哲结合企业自身经验,指出从传统的单模态影像数据形态学诊断和功能学诊断之后,强联智创通过多维度数据重构了诊疗关键环节,将AI深入疾病治疗和决策的核心,让患者和临床双受益。

“众所周知,脑卒中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危害。用AI技术创新攻坚脑卒中诊疗难题意义重大。”今年10月强联智创研发的UKnow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获得了我国首张“AI+治疗”创新医疗器械NMPA三类注册证,该软件用于脑血管病患者X射线血管造影三维体层图像的显示、分割、测量和处理,辅助医生在神经介入手术时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用的微导管路径和塑形规划。在急救的场景里,强联智创依托强大的智能化软件,最快能够3秒钟出结果,快速辅助临床做决策。

此外,在刘文哲看来,在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中,AI赋能已经将脑卒中治疗延长到筛查、诊前评估、智能治疗、术后康复以及随访的整个流程,应用的场景可谓非常广阔。

药品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晶泰科技以AI+药物研发跨界复合,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成本。“通过高通量数据采集和AI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能力,跨越生物体系的不同å层级,提供更多决策信息,突破分子设计局限”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新官赖力鹏说道。

从诊断到治疗,从影像到病理,从转化研究到临床,从新药创新到多种治疗方案探索,都可以使用医疗大数据、AI进行革新。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最终仍要回归医疗本质,拷问AI医疗的临床实践。围绕这一话题,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旗、强联智创创始人、总经理刘文哲、科亚医疗董事长兼CEO王立伟、 长木谷创始人张逸凌、科亚医疗董事长兼CEO王立伟进行了讨论。

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旗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医疗AI技术已经深入临床,从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多个维度帮助医生缩短诊疗时间,提高诊疗精度,最终让更多患者获益。

“对科技企业来讲,创新是生命线。面对同质化,创新的方向要瞄向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领域和问题,并且不断地深耕,同时在服务方面也是创新差异化的关键部分。”科亚医疗董事长兼CEO王立伟一针见血指出。

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则希望把整个骨科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全程数字化。他相信,未来AI不一定会打败医生,但使用AI的医生一定会更具备竞争优势。

创新产品终究要回归到商业化落地,在强联智创创始人、总经理刘文哲看来,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两面性。好的地方在于你是一个引领者,可以在行业内开疆拓土。同时挑战的地方在于因为是全新的,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去教育市场、重塑流程。

各方共话创新方案

“当公立医院把互联网医院作为标配之后,所有的商业化第三方平台要继续走向深水区,提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互联网答案’。”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互联网医疗如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区域平衡的问题,这是未来5-10年行业发展的主题。

随着中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居民健康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蓬勃发展,不过也面临行业共通难点。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居民健康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不过也面临行业一些共通的难点与挑战。在华美浩联创始人、CEO徐冰玉看来,行业挑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原因是来自于销售端,代理人团队在近四年出现明显下滑。从2019年近1000万的在册人员减少到今年的300万人;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商业健康险的高度同质化;第三个原因,是保险从风控角度来考虑,供需不匹配。主流健康险产品绝大多数是为健康人群承保,广大轻症、慢病、老年群体的需求无法解决。

“如何破局?要重新审视‘需求’、变革‘需求’。我们必须抛开粗放式人海战术,真正解决市场需求,以需求为中心进行精细化运营。国内商业健康险需要通过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来实现‘让保险更健康,让健康更保险’的目的。” 徐冰玉表示。据悉,围绕提高营销人员专业素养,华美浩联围绕医疗、健康、心理、财商、职场、亲子等维度已展开上百场的专业分享,加强代理人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从解决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热点、场景定制升级营销获客工具,比如已经推出防疫爱心卡、 CAR-T医疗服务卡、红色保健医增值服务卡等;通过服务植入,把小概率赔付事件以高频服务形式触达终端客户,提升客户对品牌的满意度、忠诚度;针对慢病、非标体人群开发专属产品,填补市场空白,让更多轻症、老人、慢病群体都有保险可买,都有保险保障,最终实现“让保险更健康,让健康更保险”。

医院精细化运营的前提之一必是数据化,过往十年医院医疗业务信息化蓬勃发展,信息化先行医院已基本实现了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数据资源初步成型。

深耕行业多年的解放军总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薛万国表示,医院信息化从IT到DT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关注的独立主体。我们从过去关注业务的流程发展到关注数据的利用和数据的质量本身,这是医院信息化中重要的转变。

当医院开始注重挖掘数据的价值,一些改变也正在发生。德勤中国合伙人程中预测,在未来,大数据驱动下的医疗服务将由事后往事前转变,同时使其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结果。随着数据的不断流动,医院和生态圈将朝着智慧化的方向高速发展。

脑科学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伴随AI技术全面赋能,AI+脑科学产品浪潮已起。同心智医创始人CEO刘伟奇指出,AI技术在脑科学临床诊断上的更多应用还需要整合多种数据资源、算法技术、器械产品协同实践,共同探索。现今神经网络模型的推出带来应用准确性和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深度学习技术的爆发也带动了新一轮AI热潮。相信随着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软硬件融合科技赋能行业关键人员,深度学习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也必将引领供给侧生产力变革,解决自身局限,成为行业基础应用,贯穿整个医疗服务,实现医疗的平权化。

医疗AI的价值所在或是让医疗服务触手可及,不同于被动式AI的学习方式的落后,主动式AI成为实现价值的一大利器。在左手医生创始人张超看来,他们在做的并不仅是让机器去提升医生的诊疗能力,而更多是帮助医生去弥补其诊疗过程中的疏漏和盲区,以及去推动提升治疗效果质量和规范。

孕育于现代化数字技术土壤的数字疗法,近年来政策东风频吹,亦成为一级市场的明星赛道。然而,从概念到落地数字疗法究竟要迈过哪些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智慧健康部高级业务主管赵阳光、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杨涵、特医互联创始人兼CEO卢亦兵、亿欧大健康研究总监史姗姗对此展开了探讨。

根据DTA的定义,数字疗法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智慧健康部高级业务主管赵阳光认为数字疗法由于应用场景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形态,在落地时也要甄别不同情况选择线上或线下。

随着数字疗法产品推出上市,产品落地及商业化也成为数字疗法产品面临的问题。“数字疗法想要落地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医生是否认可,二是谁来买单?”特医互联创始人兼CEO卢亦兵剖析道。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杨涵结合当下境况,建议数字疗法企业在政策东风下,要尽快跑出临床闭环,利用自身核心价值得到临床认可。

作为新型治疗媒介,数字疗法当前仍需要通过严肃医疗来佐证其临床疗效。亿欧大健康研究总监史姗姗指出,数字疗法治疗手段需要忠实于临床疗效,基于效果建立产品和服务竞争壁垒;最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完整服务链条,从中挖掘企业价值链条。

当前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正呈现出“双向创新”的趋势,“医生与患者、院内与院外、技术与临床、现实与虚拟、资本与产业、监管与基层、国内与国外”等行业核心要素贯穿融合,正在实现更深层次的创新升级。可以预见,在双向创新模式的引领下,会诞生和涌现越来越多励志图新、推进健康产业生态重构的医疗健康企业。


编辑:杨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