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10:40
2023年1月3日,油画家潘鸿海先生与世长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是较早得到消息的。“大约凌晨刚过,潘老师的家属就给我发了消息。所以我做了一张黑白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以此缅怀潘老师。”
张捷说,潘老师这些年身体不好,一直住在医院,大家对他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关心。张捷回忆说,自己进浙江画院时,潘老师是当时的院长,一直很鼓励他的成长。目前,他正在写一篇和潘老师交往的回忆文章。
潘鸿海,1967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富春江画报》负责人、浙江画院院长,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三、四、五届委员。他的《鲁迅》、《又是一个丰收年》、《囡囡》相继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潘鸿海的身影,烙印在江南之中。
他笔下江南
潘鸿海生于上海梅陇古镇,他的童年就在江南的青砖古巷中度过,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乡间邻里平易的乡情民风,这造就了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最宝贵的东西——丰富的情感体验。
少年时期在杭州求学,之后工作生活,直到如今,他都没有离开过江南水乡,因此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水乡少女图》 潘鸿海
“对我而言,江南是我内心深处排遣不去的情绪,生于斯,长于斯,江南是梦,天人合一。”潘鸿海曾这样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记忆中的小桥、飞檐、黛瓦正在一点点消逝,不远的将来,纯粹的江南也许将无处找寻。而潘鸿海则一直在寻找、在回忆,在用画笔定格记忆中如画的江南,让它在岁月的变更中,愈加的迷人。
《我家门前的桥》潘鸿海
潘鸿海的作品里,悠悠小河、深深庭院、温婉的少女、宁静的石桥……共同构成了他江南水乡的符号,这些形象一直是潘鸿海水乡油画不变的主题。
以小见大、以近及远,林中的一角屋檐、河面上的一艘乌篷船、河边一个俏丽的洗衣女子的身影,诗情在画笔下自然流淌。
《水乡》潘鸿海
《香茗》潘鸿海
清新的色彩语言是潘鸿海水乡画的另一特点。在色彩的运用上,他偏爱冷色调。他常常用冷色表现女性温柔的肤色,如凝脂,如晨曦。
周迅以前也做过潘鸿海的模特,她出生江南水乡,而且江南女子身上的气质也特别明显。随着周迅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的油画作品也不断升值。在多张画作中,周迅出现于不同的场景中,有草地田野,也有室内的,她摆出各种动作和造型,非常唯美。据悉,周迅作为模特的作品《阳光下的少女》被拍卖到了184万,而《远古的风》也被卖到了80万。
十年投身良渚
一幅名为《玉磬良渚》的油画正在浙江美术馆“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展出。
画面中间的男子躯体强健,尽显王者风范,身后的老者手中高举玉璧,他们身边放着玉琮,似乎在举行一场祭祀仪式。左右是制陶、纺织、吹奏乐器的女子,良渚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作上。
这是二十世纪中叶浪漫写实艺术家代表人物潘鸿海先生与余杭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汪文斌合作,于2008年创作完成的三联油画作品《玉磬良渚》,“祭祀”及作为其支撑的“玉文化”是其主体部分,突出渲染和强调了良渚文明时期的权力象征和宗教信仰。
《玉磬良渚》是潘鸿海因应“中华五千年——百年追梦”主题创作而领衔打磨的创作成果。作品以三联画的构图组织方式,有意识地扩大和延展了良渚恢宏主题的创作视界。画家以极富童真和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艺术地重构了理想化的“史前”人类社会图景,描摹出江南伊甸园的美好清丽与富饶繁华。
“早年间,潘鸿海老师曾看过我的一幅反映良渚文化的静物油画。他在接到‘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命题创作任务时,便想到了我。” 《玉磬良渚》的创作者之一汪文斌说,“我是余杭人,从小对良渚文化耳熟能详,在潘老师的领衔下,我们一起完成了创作。”
2014年至2016年,汪文斌参加了国家级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工程,在潘鸿海的带领下,与陆琦共同创作完成了《良渚文化》,也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9年7月6日,当良渚、运河、西湖与钱塘江一同期待和欢庆来自阿塞拜疆首都关于“良渚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喜讯时,油画家潘鸿海只是静静地待在自己的画室里。他的面前放置着两件良渚主题绘画的缩放稿《玉磬良渚》与《良渚文化》,那里投射着他近十年来持续研究良渚文化的思考和业已形成的创作结晶。
原作已于数年前被浙江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多年来习惯于“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潘鸿海,以一个艺术家独有的宁静和仪式感,凝望画面和谛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滚滚回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博士,中国美院访问学者周澍评价说,潘鸿海画的是滋养华夏儿女的绵延历史和深厚土地,他笔下自然生长着的东方情愫,使得东方艺术精神在西式的油画样式里生根发芽并得到蓬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