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 20:59
作家魏微全新长篇小说《烟霞里》日前在京首发,这是魏微在文坛沉潜十几年后推出的转型力作。
用新作回应众人期待
魏微是70后作家中公认的实力派,也是评论家和读者都非常期待的当代作家。她成名较早,她的《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一个人的微湖闸》《拐弯的夏天》《胡文青传》等作品都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2004年魏微获得鲁迅文学奖时,刚刚34岁。
但自2012年在《花城》发表了《胡文青传》之后,批评界关于她创作的研究文章陆续呈现,魏微几乎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面市。魏微自己也承认,这些年,有很多人曾催促她写小说。但她迟迟不肯动笔,似乎淡忘了自己小说家的身份。
魏微新作《烟霞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也终于用作品回应了大家的这份期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烟霞里》采用了崭新的编年体形式,把一个女人的成长经历与四十年来时代发展的重要步骤编织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文学气质的完美对撞,完成了个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给文学处理记忆提供了新的尝试路径和样本。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说:“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家国情怀是确凿的、实在的,他们羞于直接表达这份关切,更擅长通过日常生活,人与家、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串联起时代链条。《烟霞里》家国把两种状态拢扩在一起,有《红楼梦》的精髓。”
小说里藏着每个人的记忆元年
魏微在创作《烟霞里》时,大胆而又诚恳地采用了极富挑战性的编年体结构方式。她借由女主田庄的出生到离开,逐年检视和铺写了田庄在1970年至2011年间的生命段落:学龄前的烂漫童年,小学中学时的叛逆懵懂,大学青涩的恋爱和对大城市的憧憬想象,工作结婚后平直疲乏的日子,步入中年的空虚与挣扎。
《烟霞里》的女主田庄在1979年,离开了生活了九年的小乡村李庄,来到了青浦县城,实现了母亲多年以来的“上县”梦想。接下来,小说交代了田庄一家想要融入县城生活的各种努力和适应。生活的流动性,生存经验的陌生化,新生事物的持续闯入,从此成为田庄一家所要面临的永恒挑战。这些在今天提起,依旧历历如在目的生活变迁,完整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说:“《烟霞里》是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看到曾经经历过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城市化等等推动我们时代发展的一行行历史足迹。既有时代的波澜壮阔,又有平凡人生的生动细节”。
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共鸣的一个角落。《烟霞里》实现了对三代人成长的编年,小说中藏有每个人的记忆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谈到了《烟霞里》采用编年体的写作难度:“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需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融合不好就会变成社会调查报告,魏微在创作中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进一步评价:“《烟霞里》实际是两个编年体的融合。一个编年体是田庄四十多年的人生编年体,是虚构的编年体;还有一个编年体,是这四十多年社会时代的编年体,这是一个非虚构的编年体。《烟霞里》将两个编年体置于同一个屋檐下,虚构和非虚构并存在一个文本当中,这是这个小说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魏微在二十年间,成长成为让我们不认识的一个魏微的原因。”
呈现四十年波澜壮阔的生活
文学总是处理记忆,《烟霞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小说用社会变迁与个人生活起伏所交织的力,以1970年为起点,平行推起每一年的生活流,直到2011年女主离开。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80年代的个体经济和万元户,90年代南下打工潮,1992年的南方讲话,1997年的“一国两制,香港回归”,2001年加入WTO,所有这些曾从我们身边涌过的时代浪潮,在小说中再一次被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所卷起,它奔流、激荡,冲入我们记忆的海滩,一切过往的岁月都被还原为湿漉漉的存在。
面对历史记忆,并将它在小说中准确再现,这对善于处理内心情感的女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敏锐指出魏微创作上的变化:“《烟霞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个人命运和大时代之间那种细小、直接的关系的建立,下手非常准确,利落,坚实。”
尽管魏微在《烟霞里》中实现了一种力量的转型,但她此前文本中细腻婉转的抒情特质并没有丢弃。评论家丛治辰意识到魏微《烟霞里》抒情性与历史感的融合,“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潜之后,魏微那种抒情性依然在,时不时给人以惊喜,但又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内核,使得《烟霞里》既具有宏阔的历史感,又有女性抒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