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和医院“问诊”的“细里细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顾昕昕

2023-01-11 13:57 语音播报


从喧闹的王府井大街拐向帅府园路,一片绿瓦飞檐、雕梁画栋的古典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与周围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比,这几座青砖绿瓦的建筑尤显庄重典雅,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1921年创建的协和医院,如今已经走过百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能够拍一张照片是非常难得的,而协和医院自建院之初就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黑白照片。在百年协和院史陈列馆中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关注,那是19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全体职工在西门拍摄的第一张“全家福”。

这张照片记录了开幕典礼的盛况,开启了百年协和的世纪征程。在这张穿越百年的老照片中,700多位协和医生、护士、管理和后勤职工的形象栩栩如生。这张难以复制的照片不仅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也从侧面展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高标准、高起点。

如今,协和医院的老楼西门依然是“打卡”热地,不仅因为协和医院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里程碑,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等一大批医学专家托起了中国近代医学的半边天,还因为这个地方的建筑中西合璧,独具特色,更因为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在这里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修缮,让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恢复如初,以更健康的面貌呈现在市民眼前,让这座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建筑还原了北京人心中那个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协和医院。

 

首开人为医者施治的地方“问诊”

走到如今的协和医院西门,人们会看到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宫殿形式的外形会让第一次看到它们的人误认为到了王府。的确,协和医院就是在清豫亲王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1917年9月,当刻着“民国六年”字样的巨大奠基石沉稳落地的那一刻,一所承载了太平洋两岸科学梦想的医学院,由此诞生。经过4年的建设,1921年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100年来,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医学巨匠,诞生了无数个“中国第一”。

“一部协和史,就是半部中国医学史”,这是人们对北京协和医院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协和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这句朴素的表达,也道出了北京协和医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据史料记载,协和建筑群落成时共14座楼,雕梁画栋、气度非凡。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当时世界最高级别。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化设施并不常见,协和却建有独立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制冰厂、笑气厂、煤气厂、汽车房、洗衣房、缝纫室、印字室、电话房、机修厂、电工厂和制图室。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北京出现了一批“传统复兴式”建筑,即使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及斗拱、彩画作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北京协和医院就是“传统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建筑内部呈西式空间布局,外形为中国宫殿式的设计,采用的建筑形式为砖混形式,混凝土顶板,檐头做木构件装饰。建筑布局也沿袭中轴对称的传统,由南向北循序展开。

可以说,无论从社会功能还是建筑价值上,协和医院都意义非凡。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首开房修一公司负责协和医院5、6、11、12号楼的修缮工作。如果说医者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那么首开古建工匠们修缮协和医院,就是丹心厚载,大爱无痕。

 

多道工序恢复琉璃屋面雅韵光彩

从西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四栋楼就是协和医院的5、6、11、12号楼,这四栋楼占据着协和医院老建筑群十分醒目的位置。建筑用材考究,所用大量的青砖、琉璃瓦均是当年窑口定烧的,门窗等木材为东南亚进口柚木,锁具等五金件均由美国耶鲁(YALE)公司制造后运送至国内。

历经百年沧桑,这四栋楼像身体衰弱的病人,很多瓦件酥碱严重,木质建筑构件损坏,漆面图案模糊不清……亟待古建修缮工匠们的“手到病除”。

协和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史玉龙

首开房地集团所属协和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史玉龙,在大学期间就曾在首开房地集团旗下公司实习,首开的工匠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与这样一群有技术、有情怀的匠人做同事,曾经是史玉龙的期待,如今成了他的骄傲。

作为协和医院修缮工程的项目经理,史玉龙像对待每个自己参与过的古建修缮项目一样,投入了他的百般精力和细致用心。

协和医院是近现代中西结合的文物建筑,外表为中国传统形式,内部为西式装修。建筑总体布局为沿十字轴的对称布置,在西、南两面各形成三合院。

协和医院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史玉龙和同事们在修缮之前对建筑进行了仔细的勘察,细致地将屋面瓦件破损情况分成了好几种:破损、断裂,表面酥碱,部分瓦件缺失,瓦件滑移,植物根系穿破屋面、苫背层。根据不同的破损情况和程度,制定不同修缮的方案。

还原百年建筑神韵源于对细节的精雕细刻

协和医院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从排除安全隐患,保护文物的前提出发,对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尽可能多地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气韵。史玉龙和首开古建修缮团队与协和医院院方、专家进行多轮的研究、论证,最终决定,将面对街区一侧的屋面按比例保留旧瓦,背对街区一侧的屋面上可用新瓦件进行替换,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的沧桑感。

相对于一刀切全部换成新瓦,勘察旧瓦、修复、剔除的过程更为复杂。“这个决定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需要投入比直接更换新瓦件两三倍的工作量。”史玉龙说。拆除时,工人们要对所有瓦件进行编号,对每个瓦件的质量进行诊断、分类。用瓦刀清除原来的沾灰,用扫灰尘的小毛刷把每块瓦的灰尘扫净。在工人们的手中,这些卸下的一片片瓦片,就像珍宝,他们会用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有序安放到专门的存放位置。

修缮时,由于都是手工操作,无论是在修缮瓦片本身还是进行瓦的复原安装时,都有可能出现误差,比如出现或长或短不齐整的状况。训练有素的首开古建工匠们,严格遵循原来的做法,凭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将瓦复原的近乎完美。

对于那些没有支撑力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瓦片进行更换,瓦的来源又是个问题。协和医院在当年采用的是定制琉璃件,在北京市场上已没有同样产品。

史玉龙和同事们经多方了解得知,山西有制作厂家可以重新制模具并专项烧制。于是,他们多次赶赴山西,经过与专家多次的论证商议,与厂家进行产品对比、调整,最终确定了一家制作工厂为其专项烧制琉璃瓦。

修缮后的协和医院建筑群,整齐的瓦笼,优美的屋面曲线,又重现出百年前我们先辈们的杰作,也足以让世人感慨,让先辈们放心。琉璃一片瓦,方寸之间,流转千年风雨,也融进了首开古建修缮团队的汗水和匠心。

 

细枝末节处的高超“微创手术”

精益求精,精工细作,首开古建工匠们的“细”,还体现在对建筑每一处“细枝末节”的关注,以及给予“和风细雨”般的呵护。

除了对屋面瓦片进行了修缮,首开古建修缮团队还对协和医院这四栋楼大木构件也的开裂、糟朽情况进行了“诊治”。因木材自身易糟朽的特性,现场情况较为复杂:表面可见的破损、糟朽相对来说比较好处理;隐蔽部位木构件破损、糟朽则不太好操作;有的木构件面观感正常,但内部碳化十分严重,这就需要修缮团队有治疗“内伤”的功夫;而承重混凝土构件破损、酥碱,出现露筋现象,则需要修缮团队为建筑做个“手术”。

首开协和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葛文宇从小居住在北京大学燕园古香古色的环境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更加熟悉和亲切的感情。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他,对修缮技艺层面的把控,更是精益求精,认真细致。

“比如一樘木构件看似简单,但用传统做法精细打磨和用普通工艺做出来,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葛文宇说。12号楼楼体前就有一樘木构件,按古建传统木结构做一麻五灰地仗,可以确保保质、保量并延长木质寿命。做一麻五灰地仗材料是由面粉、血料、砖灰、石灰、桐油调制而成。如果用传统古法修缮这样一件木构件,首先要用小斧子把现有地仗砍净到原木结构,砍净挠白即可。经过“砍净挠白”处理后,原本光滑、平整的木结构表面变得粗糙,这样能增强后期油灰地仗与木结构之间的牢固黏结程度。而后将较大的木质缝隙用刀撕开,再用竹钉将缝钉实、钉牢,以防木结构伸缩、裂缝。再之后在柱子上再施以一层麻一层布五层灰,最后配以油饰,这根柱子才算成功“变装”。所有步骤都完全按照古建传统工艺操作,每一步都急不得。

这一整套工艺流程做下来,至少需要35天以上时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工夫也不骗人,时间会给你答案。”从事古建修缮行业近20年来,葛文宇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带领工人们慢工出细活。

协和医院是最早一批结合中西建筑特点建造的近代古建筑群,建筑不仅有木质结构,还有砖混结构。比如,协和医院的飞檐就与传统古建不同,不只有木质构件,还有混凝土构件。修缮的时候不仅要对木质构件进行加固,还需要把木质构件和混凝土混搭、结合的部分进行修复。而混搭、结合的部分又将原本的修缮难度再次提高。

由于木头和混凝土两种材质的结构不同,抗拉强度也不同,因此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以及两种不同界面防水材料的铺施上,都有着严格的做法和专业的要求。按照传统做法,这些都是由工人手工一点点修复完成,既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又要确保混凝土和木质构件混搭结合处的安全性。

我们常用“雕梁画栋”来形容建筑彩画的色彩斑斓,建筑彩画像建筑的一种艺术表情,蕴含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底蕴。因檐头破坏导致雨水浸泡,协和医院的部分彩画出现了起甲、脱落的情况;还有部分彩画因多年的风吹日晒、氧化,也出现了粉化的迹象。

在恢复彩画时,难度也不小。虽然协和医院存有大量照片,但都是黑白照片,而且拍照的角度和内容也不是专门对着彩绘。除了对比老照片,葛文宇多次与协和医院的老专家、古建油饰彩画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并不断进行色彩尝试,还原出当时的彩绘颜色。“做文物彩画修缮好比警察破案,既要有照片这样的物证,还要有古建油饰彩画专家这样的人证,缺一不可。”葛文宇经验丰富。

协和医院雕画栋上的每一幅画都是手工绘制完成的。油饰彩画施工前,首先要将原有彩画进行拓谱留样,待地仗施工完成,再进行拍谱子、沥粉、刷色。并且在颜料选配上也尤为关键,要选用传统矿物质颜料,效果才能达到更加逼真和延年耐久。由于观看角度不同,所以与纸上作画区别较大,需要充分考虑远距离仰视的画面构图。因此古建彩画要特别注意画面工整和颜色搭配,比例及色彩的明暗,只有靠多年的经验才能掌握。

画作的工匠们,常常或蹲或坐在高高架起的脚手架上,无论是炙热还是寒风,他们都无比投入且沉浸在眼前的彩色世界,用手中的画笔细细勾勒,万千锦色,妙笔生花。

首开古建工匠们精益求精的颗粒度之细,细到“粉末”。协和医院西门外的汉白玉栏杆因多年风雨侵蚀而出现了细小的砂眼,直接更换新的最省时省力,但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建筑的原貌,首开古建工匠们选择了最麻烦却是对建筑最有利的修缮方式。

有着36年古建修缮经验的首开协和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生产质量负责人于海旺,带领工人们把汉白玉研磨成粉,精细地回填到一个个砂眼里。细到针尖大小的砂眼,也抵不过工人们的细心,他们用粗砺的双手,魔术般地将颗颗粉末捻进砂眼,再用聚氨酯封口,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如果说木质构件的修缮像手术,那么汉白玉栏杆的修缮就像牙医填补蛀牙。”这个比喻是于海旺和工匠们在修缮协和医院项目中特有的灵感。

 

“春夏秋冬”科学安排施工进度

修缮协和医院的细致贯穿工程全线,不光是技术细腻,各项施工进度也安排得精细周密,有条不紊。

古建保养修缮工作最适宜的时间是在每年的4月到10月,这是因为古建施工工艺较为特殊,各道工序对外界环境、气候、晾干时间等都有严格要求。虽然首开古建修缮团队入场协和医院的时间是2019年11月,但实际能开展施工的却是从2020年3月到11月,只有7个多月。

再加上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料采购、物流难度加大、成本提升,这些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整个项目工期进展。

物流在原来1到2天内便能送达,疫情期间却需要10天,甚至更久。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解决物流问题,不耽误工期,当所需物料快到京时,项目部便开车在北京高速服务站等候,省去外来车辆入京办理手续的时间,保障物料及时供应。

项目部在确保计划目标不改变、总体项目节点不动摇、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重新调整项目进度计划,施工现场安排99名工人分片分区交叉作业。

冬季不能施工,就在冬季召开专家论证会,对施工方案进行讨论,对所需物料进行考察、采购、定制,确保开春后顺利开工。

雨季要做到“未雨绸缪”。协和医院飞檐采用的是木质构件与混凝土结合的方式,结合处会因为漏雨对彩绘修缮造成影响。为此,工人们在雨季来临前通过苫布、防水涂层等手段,进行防雨保护。

与以往修缮的项目是封闭式工地不同,协和医院在修缮期间不能停诊。项目部在一进场时,就与院方进行了及时沟通,了解医院的工作时间、患者的休息时间以及其他的工作细节,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施工开诊两不误。

为了不影响病患休息,项目部还要求禁止大型车辆进出现场,改用人力,将建筑材料化整为零,肩扛手提运输到施工现场,避免因为使用大型机械造成噪音干扰。

项目部还多次邀请“老协和人”和“新协和人”参观,收集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尽最大努力还原出协和医院的“形”与“神”。

面对百年来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首开人也用“精益求精”来回敬。最终,首开古建工匠们在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下,完成了协和医院5、6、11、12号楼的修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文物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当在这里忙碌、奉献过的首开古建工匠们在新闻里看到这个画面,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通过他们的修缮,协和医院的四栋建筑又恢复了健康,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百年协和,源远流长,正在续写下一个百年传奇。

 

【首开修缮小档案】

年龄:101岁

修缮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修缮范围:协和医院5、6、11、12号楼

【建筑故事】

协和医院的旧址是清代的豫王府,设计师查尔斯·柯立芝初见豫王府时,便深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壮美而折服,他写道:“从那时起,我一想到所有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色彩设计的建筑竟然要被毁掉,便感到难过。”为了表达对于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敬意,柯立芝在他的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元素,建筑布局也沿袭着中轴对称的传统,由南向北循序展开。主要建筑都采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制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等级最高,只可用于宫殿、寺庙建筑,颇符合昔日豫王府的地位。

这座北京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中西结合的复古—折衷主义的医学院校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守护者说】

首开房地集团所属协和医学院旧址修缮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史玉龙

古建修缮像中医看病一样,先进行“望、闻、问、切”分析出病害,看气色、听声音、问病情、把脉博,一个都不能少,再对症下药,确定施工方案。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

编辑:陈静思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