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14:28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平台上多了许多自述刑满释放的博主,一条“浪子回头励志网红”的流量新赛道悄然出现。据红星新闻报道,这些博主中有的把自己的《释放证明书》贴在朋友圈封面上,上面写着他的户籍所在地、犯罪事由和服刑时间。还有的一边自述悲惨寻亲经历,称命运坎坷、误入歧途,收获不少同情;一边当上带货主播,用偏贵的价格向观众卖货,却被发现曾持刀强奸不到15岁的女性受害人。对于被发现强奸罪、强迫卖淫罪的主播,网友纷纷表示愤怒至极、不可容忍。
浪子回头金不换,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参与到网络空间中靠双手谋生无可厚非,通过讲述自身的轨迹提醒他人遵纪守法也值得肯定。但问题在于,不少自述刑满释放的博主俨然把浪子回头当成了引流名片,或者是弱化自己的罪行,把自己包装成自强不息的励志形象;或者是把释放证明当成了“金字招牌”,用来博眼球、吸流量。这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在网络空间中犹如一股污泥浊水,扭曲了社会的价值导向。
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网络主播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由粉丝和人设共同塑造出的表演形象。这些自述刑满释放的博主真实性尚且存疑,又怎能把犯罪当“流量密码”?如果真的改过自新,怎会打着悲情牌换取网友的同情心,以自吹自擂的方式引人知晓?工作可以做,价值观不能歪,犯过罪的人转过身来成了流量网红,对于受过他们伤害的人来说是何种打击?刑罚本身就是对违法犯罪之人的惩戒,目的就是敦促其改过自新,并通过这份惩戒警示社会向上向善。如果犯罪被伪饰成了年少无知、被人强迫、命运坎坷,社会价值秩序何以坚守?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受众中存在大量未成年人,在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年纪看到刑满释放可以成为励志网红,很难保证不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一位互联网审核业内人士介绍,利用犯罪事实等进行炒作、消费的行为,都属于平台严厉禁止的内容。既然严厉禁止,为什么网络上还有这么多打着“刑满释放”标签的视频和主播?该行为又是怎么成为流量赛道的?对待刑满释放的博主并非要一棒子打死,但是该有的审核把关一定要有。不管是法律中对公序良俗的要求,还是社会价值的导向要求,抑或是网络直播活动中对出镜人员的德行要求,都意味着不能对拿犯罪当流量的行为放任自流。
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有包容,但是绝不纵容,也不容扰乱社会价值的引流行为横行。刑满释放人员的流量新赛道,是对短视频平台乱象的又一次警醒,网络直播间鼓励浪子回头,但必须遏制住为流量不顾一切的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