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08:00
想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翻阅城市档案是最直接的途径,但是“档案”二字当前,就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在我们的认知里,城市档案岂是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然而,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北京市档案馆,从名字上就能得知这是一家城市档案馆,不仅可以免费参观,馆内举办的展览堪称宝藏展览,适合老中青少全年龄段的人群去打卡参观,查阅资料、互动体验,沉浸式了解北京历史变迁,更有被整体搬来的方砖厂胡同蛮子门,瞬间勾起老北京的回忆。
侯仁之先生的《北京建城记》手稿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也是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城市。历史的车轮印证着北京城市的变迁,珍藏的档案见证着北京城市发展的足迹。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于2019年正式挂牌开馆,并隆重推出大型展览“档案见证北京”,通过“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筑梦”七个部分,以670余件珍贵的馆藏档案史料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繁荣。
地图类展品
地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规划和发展变化最有力的证据。您可以漫步在地图形成的时间隧道里,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一直走到清朝灭亡,再到北平解放、新中国建立,了解到当时北京内、外城主要街道、城门及郊外名胜等的名称,比较认识北京的地理环境、空间布局等变迁。
1560年《京师五城坊巷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内外城地图
1909年《最新北京精细全图》
你可知道这幅地图上红色的点点线线代表的是什么吗?
实物类展品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档案载体种类日渐增多,出现了大量以胶片、磁性材料以及光盘为载体的视频、声像、多媒体的电子档案。其实有些能够反映该地区人类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物质实体也属于档案的范畴。
展厅内一座“方砖厂胡同75号”的蛮子门格外引人注目,上书“得博而化,丰厚无疆”,斑驳的院门见证了北京古都经历的岁月,它的主人又是谁呢?
泥塑的“五行八作”生动再现了民国北京城的市井众生相,拿起听筒放在耳边还能感受地道的京腔京韵。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中央政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老百姓需要使用粮票才能购粮,除了粮票,还有油票、布票、烟票,酒票、肉票、鞋票......这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物凭证。
手稿、文件批示类展品
清末,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历次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北京作为都城或特别市,成为这些大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
北平和平解放后,面对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环境,市委、市政府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启了建设新北京的历史征程。
1965年2月4日,毛泽东关于北京地铁筹建的批示
1981年,关于贯彻落实胡耀邦同志对发展个体工商业问题的批示和通知
多媒体类展品
除了以上的纸质文书档案、实物档案,该展览还采用了多手段、全媒体的展示方式,为公众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的沉浸式、漫游式、互动式的观展体验区。多种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整个北京城市发展变迁更加生动和直观,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到北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体味到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
关于国都的规制,《周礼·考工记》是这样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元大都、明北京城就是据此而进行规划设计的。
外方内圆的北京城门象征着天圆地方,走进永定门,一直往前走,来到前门大街,长衫、旗袍、礼帽、黄包车、自行车、铛铛车.......往来车马喧嚣,恍惚间就像穿越回一百年前。
大街上奔涌而过的28自行车流,梳着两条麻花辫展露笑颜的姑娘,戴着红领巾晨练打拳的学生们......这些饱含时光痕迹的影像通过老式电视屏幕播放出来,怀旧氛围感直接拉满!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去北京市档案馆打卡了呢?本周六上午,我们将邀请“档案见证北京”展览策划人王兰顺老师带领大家实地参观,详细为大家讲述历史长河中的北京从营城之初,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以及同筑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