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6 16:44
八大处传说、太平鼓、老北京洋片
永定河传说、京韵大鼓“少白派”
……
记忆深处的传统“节目”
一项项神奇的“非遗”
承载着石景山人满满的回忆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石景山非遗文化,讲好石景山非遗故事,让非遗融入生活,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服务,唱响永定河文化新声。春节期间,小石为你汇总了石景山非遗故事,以石景山民间传说故事为线索,通过传统文艺和原创作品相结合的形式,为百姓打造一台文化盛宴。
山有呼吸、水有灵魂、青山绿水、驼铃古道、声声鼓韵、幽幽茶香……
每一项背后,都牵绊着深深的民族属性与文化符号。
绵延古河道,承载着沧桑岁月通往时代今朝;百年古香道,凝聚着合众民心积淀家国情怀。
第一篇章
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八大处传说
八大处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传说故事多种多样。因历代古籍记载丰富,使民间传说加入了正史传播的色彩,体现了官方对民间传说的推动作用。
由于八大处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文人墨客历代不绝,赋诗作文之风甚盛,所留下的诗文作品和逸闻趣事,也增加了传说的神秘色彩,彰显了民间文化的深厚魅力。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播八大处传说,有助于提升八大处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力。
八宝山传说
八宝山被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积淀,使该地区产生并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八宝山传说的内容丰富,展现了多元的文化内涵。
八宝山传说的传播是传承优秀传统道德和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愉悦生活、维系乡情的纽带,为民俗文化研究、进行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独特地域文化发展、开拓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资源,对进一步提升石景山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景山太平鼓
太平鼓的历史悠久,新春打太平鼓的民俗古已有之。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成为北方民间社团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而广为流传。
石景山区太平鼓其表演风格清秀、雄健、开张、洒脱,鼓点有多种:“斗公鸡”“圆鼓”“摇头跪”“扎篱笆”“套路”“拉抽屉”“接鼓”“大扇鼓”“小扇鼓”等等,在北京地区可谓是独具风格。
老北京洋片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拉洋片的演唱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其内容多是劝世之作,语言幽默、诙谐、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二篇章
原创非遗主题情景剧
《博物馆里讲传说》
《非遗欢乐大家庭》
作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石景山区非遗中心联合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石景山区博物馆精心打造原创非遗主题情景剧,该剧以民间传说、文化讲解、情景表演、实物展示等相互融合的形式,讲述了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历史及精彩的故事。
石景山区非遗中心创新历史文化传承方式,将非遗文化和民间传说有机融合,打造一场场人物鲜活、剧情感人的情景剧,生动讲好石景山非遗故事,坚定文化自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绚丽光彩,为石景山区软实力唱响“新声”。
第三篇章
古道新声
石景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太行山余脉逶迤延伸而来,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从石景山区西部向东南而下,孕育了这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也沉淀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场以“古道新声”为主题的展演中,你会听到声声鼓韵与乐器的共鸣,你会见到当代音乐人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你会看到非遗文化与传统古乐的跨界合作。
永定河传说
城市因水而美丽,因水而兴盛。永定河历来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永定河水滋养着沿岸百姓,无数神奇美丽的传说就在这片肥沃上生长、传承。
2008年“永定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定河传说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是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韵大鼓“少白派”
京韵大鼓是北京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个主要曲种,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 “少白派”是京韵大鼓的一个重要流派,曲调苍凉悲壮,低回婉转,用的半音比较多,即行内人所说的凡字腔,想要演唱好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今天,在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上京韵大鼓这门传统艺术,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石景山声音故事系列活动是凸显京西特色的文化盛宴,声音故事继续传承和创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通过故事性与艺术性的叙述方式,生动鲜活地向读者展现民间传说、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