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 14:56
汽车行业是一个热度很高的圈子,全年有数百款新车先后登场,车企新闻几乎每日不断。不过,在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也有一些需要从业者和用户去重点关注的事情。《冷眼观察》栏目就是这样一名旁观者,通过北京日报客户端汽车频道的视角去观察、记录,在热闹的汽车圈里,分享我们的冷静思考。本期栏目我们就聚焦一家有车界“理工男”之称的传统车企。
2022年,奇瑞集团全年累计销售汽车达到123.27万辆,同比增长28.2%,出口45.13万辆,同比增长67.7%;新能源汽车销量23.28万辆,同比增长112.9%。
这的确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细细深究,创出历史新高的数字似乎并不能掩盖奇瑞发展的“隐忧”,“大而不强”这个标签曾经伴随奇瑞多年,如今依然如影随形,在当下汽车产业波澜壮阔的大变革下,奇瑞似乎依然难以入戏“改革者”的角色,闯劲不足,满足于海外市场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新能源市场明显被猛打猛冲的中国品牌同行甩在身后。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高端化
走向高端是当下自主品牌车企的集体选择,吉利有领克与极氪,长城有魏派与坦克,比亚迪也借助多年沉淀的超级技术,推出百万级豪华品牌“仰望”。这些都是当年与奇瑞一同成长的“老伙计”,更别说高举高打的“新势力”品牌们,蔚来多款车型站稳了50万元区间,理想产品的定价也几乎都在30万元以上,小鹏的定价也不算低。
一圈细数下来,似乎只有奇瑞在高端化上不得要领。星途销量平平不说,知名度也无法和吉利领克和长城魏派相比,搜索引擎关键词热度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星途很陌生,更别说将其列入购车备选。2019年,尹同跃给定位为“奇瑞奥迪”的星途品牌立下了“计划6万辆,努力完成1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但几年过去了,星途2022年的销量仅为5.11万辆,依然完不成四年前定下的目标。
不好卖是因为价格太贵吗?并不是,身为“高端品牌”的星途定位上并没有好高骛远,旗下紧凑级SUV星途追风的起售价仅有10.99万元,并未和同级别的奇瑞品牌车型拉开太大差价。对消费者来说,低价当然是好事,但对一个肩负向上突破使命的品牌来说,如果还要靠低价去赢得市场,那存在是否还有意义,就值得打个问号了。
定位保守并非因为奇瑞不想,而实为不能,高端化单靠“堆料”和“堆配置”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占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奇瑞在燃油车时代无法与海外品牌抗衡尚可以理解,新能源时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翻身契机,而标榜自己为“理工男”的奇瑞显然并没有用好这次良机,尽管也推出了鲲鹏动力,但与比亚迪DM与吉利雷神相比并无优势;更重要的是,奇瑞在智能化上的表现更是泛善可陈,没有核心技术加持,产品必然底气不足,这也是星途定位保守但依然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奇瑞是高端化上尝试最早的一家。早在2009年,彼时身为“自主一哥”的奇瑞就推出了定位中高端的瑞麒和威麟。但很快,因为产品力无法支撑,这两个品牌就冲高失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后,奇瑞再次尝试,与以色列量子公司合作推出了观致品牌,但过高的定价和过于欧洲化的产品设定,让其叫好不叫座,最终无以为继,以出售给宝能而遗憾收场。如今的星途是奇瑞在高端化上的再次尝试,但从市场表现看,向上突破依然无力。“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滋味只有奇瑞自己知道。
新能源领域被“老伙计”们甩下
从发布的数据看,奇瑞2022年完成了23.28万辆的新能源销量,接近2021年的两倍。然而,这同样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数据。
细究来看,微型电动车小蚂蚁和QQ冰淇淋占据了奇瑞新能源汽车近九成的销售份额,这两款小车的定价最高才摸到10万元门槛,后者的最高定价甚至只有5.752万元。去年11月奇瑞又推出了iCar生态下的一款微型电动车无界Pro,起售价也只有8.99万元。众所周知,这类入门电动车的利润空间很小,且无法塑造奇瑞在新能源市场的高端品牌认知,这会让奇瑞再度面临和燃油车市场相似的品牌向上乏力窘境。
奇瑞此前也曾推出过艾瑞泽e和瑞虎3Xe这样相对定位较高的纯电车型,但从命名上都能看出,这些都是技术门槛较低的“油改电”车型,奇瑞急需要一款原生的高端纯电车型,或者说是一个领先的原生纯电技术架构,比亚迪有e平台3.0、吉利有SEA浩瀚平台,而奇瑞依然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平台架构,调门很高的M3X火星架构2.0是不是真的能打?还有待后续市场的检验。
更重要的是,奇瑞当下的竞争对手远不止吉利、比亚迪、长城这些“老伙计”们,而是更具“狼性”、只争朝夕的新兴车企,奇瑞“慢人一拍”的不徐不疾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奇瑞也深谙自己的处境,在“瑶光2025”发布会上透露,可能会“求外援”,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短期见效快,但那样话,就涉及到“灵魂归属”的拷问了。
短期漂亮的销量业绩很容易掩盖深层的隐忧,但低处的“果子”一年一比一年少了,如果不能往高处攀爬,很快奇瑞就会重新从销量曲线的顶端滑落下来。海外中低端市场虽然“很香”,但如果不能在国内市场残酷竞争中浴火重生,完成品牌“升维”,迟早会面临中国市场赢家的“降维打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